福贡:背包队上山 贫困户进城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北段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是一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和高山峡谷“五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部分闭塞的贫困群众长期生活在山里,不愿搬、不想搬、不敢“走出去”,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道坎 。
眼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了最严峻、最紧迫、最关键的时刻 。福贡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得如何?搬出大山的群众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近日,经济日报采访人员深入福贡县,看当地如何攻克易地扶贫搬迁难题,如何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刺 。
背包上山做工作
不久前,采访人员在福贡县采访时看到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背包进山讲政策做工作,为的就是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带进大山,把祖辈在大山过穷日子的群众接出穷山沟 。
早在今年2月底,怒江州在170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基础上,组建了15支“背包工作队”进村入组,以未完成搬迁入住任务的村、组为工作单元,开展“背包上山、牵手进城”行动,全力动员群众搬迁 。
因为熟悉农村工作,懂民族语言,“背包队”队长祝培荣和12名干部组成的“背包队”背上被褥,上山入驻科罗村拉谷片区 。平日里,他们寻找机会上门讲政策,空余时间还同村民一起劳作、吃饭,拉近距离 。从最初的“闻迁色变”,到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前来了解搬迁政策,这支足行峡谷的“背包队”,用自己的坚韧换来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同 。
子里甲乡俄科罗村位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怒江大峡谷里,和坡益以及384户傈僳族村民就生活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上 。“住着木楞房,窝在穷山坡 。挣钱无门路,双眼无光芒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是怒江大多数贫困村的真实写照 。
要脱贫,先得挪穷窝 。在山上待了50多天,祝培荣心里知道,大山里的村民们淳朴至极,也异常封闭,让他们理解并配合扶贫搬迁并不容易 。夕阳越过西岭,趁着村民们劳作归家,穿着迷彩服、皮肤黢黑的几位“背包工作队”队员再次来到和坡益家,要同他“较较劲” 。
围着火塘,祝培荣把搬迁政策仔细说了一遍,他掏出傈汉双语版的安置点户型图,给和坡益指出未来新家的位置 。“安置点的房子是免费的,你家四口人有80平方米的住宅,比你现在的两间木楞房条件好,政府还提供家具家电,拎包入住 。”
和坡益没出过大山,他有自己的顾虑,山上可以养鸡养猪,种些青菜和苞谷,进了城吃的喝的全靠买,没钱咋办?
【福贡:背包队上山 贫困户进城】“政府不会让你们一‘搬’了之的,你进城以后有公益性岗位,安置点有扶贫车间,保障基本生活没问题 。”“再说县城工作机会多,你和妻子以后可以打工,你这么年轻难道一辈子待在山上?”“你家原来的土地、林地、宅基地不变,可以继续享受退耕还林、生态补贴等政策 。”队员们轮番上阵,把政策讲透彻、说明白,但和坡益却始终不愿意签订搬迁协议 。
“村民世世代代住在大山里,思想保守又封闭,不会说普通话,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道,也不敢走出去 。”多次走村入户,祝培荣理解群众的处境,但不搬出去就阻断不了贫困 。
这时,和坡益的小儿子光着脚跑了进来,拽着爸爸的衣角不放 。祝培荣见状,往火塘里又添了一把柴 。“安置点的学校条件又好离得又近,你要下山了两个娃娃上学都不用翻山路,多好!”
听到这,和坡益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虽然没有答应签搬迁协议,但他同意过几天随队员们下山去安置点看一看 。
思想转变非一朝一夕,用心用情却能融化坚冰 。2月底,俄科罗村拉谷片区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的146户贫困户中仅7户同意搬迁 。2个月过去,“背包队”已成功动员52户签订搬迁协议 。
进村入户讲政策害怕融不进、不理解政策,不愿搬迁的群众总有这样那样的忧虑 。
连日来,福贡县各级干部组成的 “背包工作队”驻村入户,将福贡县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十送”好政策宣传到各家各户,让搬迁群众安心入住新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