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冲击与生机——博物馆关上了门又打开了窗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闭馆70多天之后 , 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再次对游客“敞开”了 , 只是隔着屏幕 。
4月5日至4月6日 , 一场名为“安静的故宫 , 春日的美好”的网络直播活动 , 被称为故宫“600年来的直播首秀” 。
6位主播都是故宫工作人员 , 新手上路 , 有一本正经的 , 有紧张到笑不出来的 。 主播问网友是否听到了鸟鸣 , 留言里飞速刷过回应 , 好像“听到了乌鸦叫” 。
主播立刻解释 , 这“不是幻听” , 故宫里乌鸦的确多 , 随即向大家科普 , 满族人的相信 , 乌鸦能保佑日夜平安 。
2020年 , 这座古老宫殿群600岁 。 一位网友看完直播后留言:“故宫中华文化气息 , 驱散了我几个月疫情的阴霾 。 ”
疫情期间 , 国内文博单位大都采取了闭馆措施 。 疫情凸显了线上平台的重要性 。 国家文物局发布了6期展览内容 , 包含了超过300个网上展览 。 从2月11日开始 , 140余家国内及海外文博机构开启线上抗疫 , 历时35天 , 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云展览” 。 来自浙江、湖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的博物馆 , 连续355次接力 , 制作出跪射俑、金漆彩绘蝠寿纹镂空八方盒、太阳神鸟金饰、朱红菱纹罗丝绵袍等400余幅精美主题海报 。
宅在家里“云游”博物馆的旅途 , 正在互联网上进行 。
故宫直播时 , 社交网站迅速出现了“百万人故宫云赏花”的话题 。
主播们开玩笑说:“我们入宫不久 , 内心十分惶恐 。 ”说着 , 一起对着镜头“搓了搓紧张的小手” 。
还有人呼吁:“御猫快出来营业!”
上海博物馆在闭馆期间 , 迅速推出了网上博物馆专题 , 包含新春特辑、多媒体网展、三维展厅等24个展览 , 藏品展示超500件 。 天津博物馆推出了“线上约会博物馆”活动 。 甘肃博物馆则与多个网络平台合作 , 推出了“博物馆直播课程”“博物馆云春游”“云游博物馆”“云探国宝”共计20场活动 , 累计观众量突破1000万人次 。
自1月24日起 , 敦煌莫高窟暂停开放 。 一个月之后 , “云游敦煌”小程序于2月20日上线了 。 用户将手指划过屏幕 , 就能看到石窟中的壁画 , 每日都能收到不同的“私人定制”壁画故事 , 搭配一句与壁画有关的箴言 。
“敦煌石窟是古代文明交流的结晶 , 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科技和社会价值 , 我们一直在探索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 , 希望‘云游敦煌’小程序 , 让全世界的朋友能够更加亲近敦煌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解释 。
4月13日开始 , “云游敦煌”升级为有声版 , 院长赵声良也加入了讲解队伍 , 成为“说书人”之一 。
经过几次讨论 , 开发团队向敦煌研究院提出 , “是否可以将静态的壁画和声音、影像相结合” 。 最终 , 双方选择以敦煌的壁画故事为基础 , 开发动画剧 。 首批制作推出的5个动画片里 , 包括著名的九色鹿和飞天 。
开发团队还专门向敦煌研究院询问 , 壁画里有没有医生的故事 , 得到的答复是“当然有” 。
“医护人员投入抗疫我们都看在眼里 , 也很感激他们 。 我们很想把这个医生的故事做出来 , 借此歌颂医者仁心 , 所以就定了一个医生的故事 。 ”最终 , 敦煌研究院从壁画故事里 , 找出了一个“流水医生”的故事 , 制作成动画片《仁医救鱼》 。
在文物的数字化方面 , 敦煌研究院从1993年就开始了探索 。 敦煌30个洞窟中 , 10个朝代4430平方米的壁画 , 都收录在“数字敦煌”项目中 。 敦煌研究院的官网上 , 可以看到这些壁画的3D展示 。
2017年起 ,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博物官共同启动了“数字丝路”计划 , 敦煌的“飞天”壁画 , 成为手机游戏角色杨玉环的“新皮肤” 。
此次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 , 是双方从去年开始提上日程的项目 。 原本“留了比较长的周期” , 在疫情期间“赶时间上线” 。 最后的工作 , 是疫情形势逐渐严峻起来之后 , 从大年初六开始 , 所有成员“快马加鞭”赶工做出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