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化作战还需要“超级战士”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 各类无人作战系统应运而生 , 未来作战行动似乎越来越不需要人类“亲力亲为” 。 然而 , 2019年11月美国国防部《2050年机械战士:人机融合与国防部的未来》的报告 , 展示了其“超级战士”人机融合系统的投入、研发和应用计划 。 “超级战士”旨在通过感知增强、外骨骼、脑机接口、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 , 大幅提升士兵的感知力、运动力、思维力等能力 。 那么 , 在无人作战系统快速发展的当下 , 还需不需要人机融合系统这种“超级战士”呢?笔者认为“超级战士”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 , 是基于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超级战士”能弥补无人作战系统的不足 。 作为一种人机融合系统 , “超级战士”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人与武器的关系 , 实现了“人的武器化”或“武器的类人化” , 不仅进一步延伸了人类战斗能力 , 还填补了因无人作战系统短板而留下的“战力空白” 。 近年来 , 人工智能技术虽迅猛发展 , 但仍旧难以克服大量无人作战系统通信距离短、抗干扰性能差、可靠性不足、权限和相互关系界定困难等弱点 。 例如 , 在密集特征环境下 , 智能自主探测系统的识别和跟踪能力极其有限 , 甚至无法达到人类眼球对目标的锁定水平;拥有先进民用机器人技术的日本 , 在福岛核泄漏后也不得不雇佣志愿者清理核废料 。 美军认为 , 未来战场可能是城市或地下城市环境 , “超级战士”可凭借视觉增强、听觉增强、嗅觉增强等技术 , 更加灵敏地获取和共享复杂目标数据 , 再通过人-机、人-人双向信息交换达成认知共识 , 每个“超级战士”都可以成为指挥、控制和通信节点 , 并在一定范围内对所配属的无人装备进行实时操控 , 达成真正的人机优势互补 。 另外 , 相较于构建无人作战系统协作机制 , “超级战士”不需要太多时间和经济成本 , 就可在联合行动的国家间实现互联互通甚至互操作 , 实践的可行性更强 。
“超级战士”有助于发挥人类智能优长 。 “莫拉维克悖论”阐释的现象表明 , 机器智能可在逻辑、推理、计算等方面超越人类 , 比如无人作战系统的数据处理速度、决策科学性、打击精确性等 , 但在不确定因素多、人文环境复杂、需要感性认知和理解的条件下 , 人类智能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感、直觉、责任感等则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这类能力难以被解释、描述和编辑成“机器语言” , 因而无法通过数据挖掘、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技术复制至无人作战系统中 。 “超级战士”可通过被放大的感知功能 , 倚重人类智能进行细节识别、道德判断和临机决断 , 更好地完成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特种战、城市战、反恐战等任务 。 不仅如此 , “超级战士”还能充分挖掘潜意识效能 , 甚至运用各类方式刺激大脑发挥更多“神奇”功能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认知技术威胁告警系统”就是试图利用人脑预测威胁的“直觉”潜力 , 对相关脑电波分析处理 , 增强情报获取和危机预警的能力 。 伴随脑科学、仿生学、认知学、神经学等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应用 , “超级战士”项目有望释放更多人类智能潜力 , 拓展实战应用功能 。
“超级战士”更能适应非正规作战需要 。 进入21世纪 , 世界主要国家受到多种安全挑战 , 非正规作战行动频率增加、地位上升 。 如果缺乏相关能力 , 即使取得初期军事胜利 , 也有可能陷入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遇到的困境 。 因此 , 军队须具备有效应对恐怖主义、敌特侦察与煽动、暴乱等混合威胁及“灰色区域”冲突的能力 , 执行更多稳定、控制、重建以及战场外隐蔽性要求较高的复杂任务 。 与无人作战系统相比 , “超级战士”更易于满足这些需求 。 首先 , “超级战士”能够借助物理增强机械 , 秘密且迅速地移动至预定地点 , 还可佩戴便携式感知融合器 , 混杂于敌对人群等高压力、大密度的嘈杂环境中 , 识别暴乱制造者和指挥人员 , 并将信息快捷共享给团队其他人 。 其次 , 听觉增强系统能够帮助在战场上的士兵过滤大量噪声 , 提高语音识别灵敏度 , 及时进行情报收集与通信 。 再次 , 依靠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 “超级战士”可以用大脑指挥一定数目的无人机、无人战车和仿生机器人 , 形成“人主机辅”的一体化战斗系统 。 无人作战系统的大量运用会受到诸多安全、法律、道德、伦理的限制 , 战场责任认定也会面临巨大挑战 。 但“超级战士”仍是人类战斗员 , 能更好地确保本方作战行动遵守区分原则、比例原则等作战规则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