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猛进六连发:M50“奥图斯”无后坐力炮( 二 )
文章图片
但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 , 这项计划一直都是停留在纸面上 ,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 , 才匆匆忙忙开始组装 , 直到战争末期才付诸战场使用 。 然而 , 由于时间仓促 , 最初的原型并非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设计:首先 , 它的耳轴过于靠后 , 因而需要设置弹簧式平衡机;其次 , 全炮重量太大;第三 , 炮上没有安装试射枪 。 于是 , 不久就又出现了一种口径完全相同的改进型号 , 这种型号并没有被命名为M27A1型 , 也没有给它以类似的名称 , 为了避免与其原型发生混淆-------因为两者的口径完全相同 , 索性决定在叫法上给它换个口径 , 于是 , 全新的所谓M40型“106mm”无座力炮便应运而生 。 这种无座力炮很轻 , 火炮全重仅为485lb(220.2kg) , 可以把一发威力很大的破甲弹丸发射到1000yd(914m)甚至更远的距离上(初速(破甲弹)503米/秒 , 最大射程(破甲弹、碎甲弹)7700米 , 有效射程破甲弹、碎甲弹1100米、榴弹3300米 。 射速(持续)1发/分钟 。 炮身长2692毫米 , 配用破甲弹、碎甲弹、榴弹破甲弹 。 全炮长3404毫米 , 全炮重(不含弹)709.5千克) 。 值得一提的是 ,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 , M40106mm无后座力炮还安装了一挺M812.7mm试射枪作为辅助瞄准装置-----也就是通过发射枪弹的弹着点来检验火炮是否已经瞄准目标 , 可避免射效校正时无后坐力炮暴露位置(具体来说 , 平行安装在无后坐力炮炮管上方的M812.7mm试射枪采用导气或自动原理 , 枪机偏移或闭锁方式 , 只能单发发射 。 由于只起射效校正作用 , 无握把及机械瞄具 , 拉动机匣尾端伸出的钢索即可实现击发 。 其弹匣插在机匣左侧 , 拉机柄 , 抛壳窗、活塞杆在枪身右侧 。 使用缩短弹壳的12.7mm勃朗宁机枪弹) 。 由于设计合理 , M40106mm无后座力炮自诞生伊始便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 也理所应当的进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视线------在采购了一些M40进行试用后 , 美国海军陆战队确信他们找到了值得搬上轻型通用装甲底盘的东西 。
不过 , 尽管从重量以及无后座力炮本身的特点来看 , M40是一种相当理想的车载武器(在同类型无后座力炮的横向对比中也相当优异) , 但就关键的反装甲性能而言 , M40与T5490mm高膛压坦克炮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后者的射程以及能够发射动能穿甲弹的优势 , 并不是只能发射化学能破甲弹的低初速无后座力炮所能比拟的 。 结果作为一种弥补 , 美国海军陆战队干脆剑走偏锋 , 一口气将6门M40A1106mm无后座力炮搬上底盘 , 这最终导致了一种张牙舞爪形似狰狞螃蠏的怪异装备-----M50坦克歼击车的出现 。 具体来说 , M50与M56底盘部分完全一致 , 但上层部分由于武器的不同而差异巨大 。 与只装有一门T5490mm高膛压坦克炮的M56相比 , M50同样采用了无炮塔的开放式炮架设计 , 但由于需要安装6门而不是1门M40106mm无后座力炮 , 并且还要具备一定范围的左右和高低向射界 , 所以这种6联装炮架的设计非常特别------采用骨架式结构 , 横跨整个车体 , 中间部分构架在车体中央的可旋转指挥塔上 , 车体左右各装有3门裸露在外的M40106mm无后座力炮 , 方向射界140度 , 高低射界+-27度 。
文章图片
M50A1“奥图斯”坦克歼击车结构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 , 虽然标准型号的M40A1106mm无后座力炮每门都配有一挺M812.7mm试射枪 , 但M50的全部6门M40中 , 每侧只有外面的两门M40保留有M8 , 内侧的试射枪则被拆除了 。 此外 , 由于车体狭小 , 所以与M56一样 , M50也采用了3人制乘员组:既 , 驾驶员 , 炮手 , 装填手 。 车内备弹量18发 , 6门炮既可以进行齐射 , 也可以进行单炮射击 , 但发射之后装填手需要打开后舱门 , 从舱内取出炮弹一发一发的从各个火炮的炮尾装填进去到舱外装弹 。 不过由于装填六发炮弹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 所以M50每次发射完就需要人工装填炮弹 , 一般而言发射之后都需要先开走 , 到安全的地方再装弹 , 不然仅仅是附近落下的敌军炮弹的破片就可以杀伤装填手 , 更别说无处不在的狙击手了 。 因此 , 如果将M50用于高强度的反坦克作战 , 实际上只能采取的“打了就跑”的战术 。 样车造好之后被立即送往阿伯丁试验场 。 一开始只是单独测试每一门无后坐力炮 。 当六门炮被装上车体同时发射时 , 强大的炮尾气流居然敲下了附近一座建筑的多块砖头 , 并吹掉了几辆汽车的后窗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