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安青』只因其中七字,有无道理?,有人建议将“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 , 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 。 词中有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 , 现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体现了古人的“愚忠” , 不合时宜 , 所以他们要求把它移出课本 。 其实 , 提出这个要求的人 , 可谓是“不学无术”和“断章取义” ,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读懂它 。
『卫安青』只因其中七字,有无道理?,有人建议将“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
文章图片
“了却君王天下事”必须和后面的“赢得身前身后名” , 联在一起来解读 。 往简单了说 , 相当于“了却你的事 , 嬴得我的名” , 重点在后面 。 其实并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 是为了君王去了却天下事 , 这是对词作的极大的误解 。
一、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讲了什么?辛弃疾生于金国 , 归于南宋 , 是著名的南宋爱国主义词作家 。 与此同时 , 他也是一名军事家 。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 , 辛弃疾出生在已经沦陷为金国之手的中国北方 , 他的祖父受家业所累 , 在靖康之难时没能随宋高宗南下 。 但是 , 他祖父从他很小的时候起 , 就带着他游历山河 , 目睹民生 , 一直培养着他的爱国主义情操 。
辛弃疾长到二十一岁时 , 聚集两千人马 , 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反金起义 。 后来耿京被叛徒杀害 , 他又以五十骑 , 深入敌方数万兵马当中 , 擒回叛徒 , 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 他也因此回归南宋 。
『卫安青』只因其中七字,有无道理?,有人建议将“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
文章图片
但是回归之后 , 辛弃疾的仕途并不顺利 。 几经宦海沉浮 , 生前一度官至“枢密都承旨” , 却因为南宋朝廷的懦弱 , 始终壮志难酬 。 公元1207年 , 六十八岁的辛弃疾病逝 。 临终前还在高呼“杀贼!杀贼!”
这首《破阵子》应该就是他回归南宋之后 , 闲居信阳时所作 。 词的内容 , 描述了一个将军 , 醒时借酒浇愁 , 梦中上阵杀敌的情景 。
“醉里挑灯看剑”这句 , 是说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 抚今追昔 , 一边饮着酒 , 一边擦拭手中的兵器 。 为什么要“看剑”呢?因为剑是他的老战友 , 即使现在他不能上战场了 , 他也要时常去抚弄它 , 擦拭它 , 让它永远光亮 , 不生锈迹 。
将军一边喝酒 , 一边擦着他的宝剑 。 喝多了酒 , 不知不觉就醉倒了 , 进入了梦乡 。 在梦中 , 将军来到校场上“点兵” 。 时间是秋天 , 那牛儿名叫“八百里” , 看我把它的肉烤得香喷喷地 , 分给士兵们 。 这时候 , 校场上响起了塞外才有的胡弦声 。
『卫安青』只因其中七字,有无道理?,有人建议将“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
文章图片
战役打响了 , 士兵们骑着“的卢”一样的快马 , 冲敌人拉开弓弦 , “砰”地一声 , 如霹雳惊雷 。 一瞬间就解决了君王事、天下事 , 也赢得了彼此生前身后的荣誉 。 一刹那间 , 仿佛四方有旌旗在摇动 , 凯旋的歌声欢天动地 。
跟着 , 将军醒过来了 , 才发现这只是一场幻梦 , 再看看镜中的自己 , 头发都白了 , 哪里有什么功名呢?
二、人们对这首《破阵子》的一些误读对于辛弃疾这首《破阵子》 , 有争议的便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这一句 。 有人把它误读为:“为了”君王了却天下事 。 其实 ,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了解君王的心愿 , 平定天下的战乱 , 让我和君王都各得其所 , 赢得身前身后的荣誉 。
辛弃疾的心愿 , 不光是要了却南宋皇帝的心愿 , 同时也想要北伐统一中国 。 我们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来看 , 他的祖父 , 本来在金国为官 , 他是通过发动农民起义 , 自己主动投奔到南宋来的 。
『卫安青』只因其中七字,有无道理?,有人建议将“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
文章图片
辛弃疾在二十一岁血气方刚时归宋 , 从此由青年而至暮年 , 一生都未放弃抗金的理想 。 他一再上书 , 要求出兵北伐 , 至死还在叫着“杀贼” 。 他活了六十八岁 , 南宋朝廷想要偏安的心理 , 他是十分清楚的 。 所以他想杀贼 , 就不只是为了“君王事” 。 因为君王的心思太复杂 , 想战又想和 , 辛弃疾最主要的还是想了却“天下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