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水都江堰』御水都江堰

『御水都江堰』御水都江堰
文章图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 何勃/摄
黄河自古以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的中华文明 。三星堆、河姆渡、金沙等历史遗址的相继发掘,逐渐证明了长江也同黄河一样,孕育了中华文明 。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40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年)穿越云南,对金沙江、澜沧江、丽江等水域进行实地勘查,最终著成《盘江考》与《溯江纪源考》,并确定了金沙江为长江源头这一地理事实 。然而,在明朝之前,岷江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和主流,并被称作“大江” 。岷江地处长江上游,是川蜀居民的生命之水,川西平原由岷江水冲击而成,蜀地文明也由此诞生 。
『御水都江堰』御水都江堰
文章图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1909年)
大江之上
战国末年,秦国名将司马错向胸怀统一天下之志的秦惠王建议夺取蜀地 。他说:“其(蜀)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国)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于是,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奉命率军出征伐蜀,浩荡的秦军最终攻取了巴、蜀两国,并改蜀国为蜀郡 。秦国的疆土得以进一步扩充,而秦一统全国的攻势也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
对于秦国来说,讨伐位于长江中游的楚国需要储备大量物资,而位于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便成为秦国最为理想的后方保障之地 。于是,一向注重生产的丞相范睢向秦昭王举荐了李冰 。
『御水都江堰』御水都江堰
文章图片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1950年)
秦昭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秦昭王拟了一道诏书,任命李冰担任蜀郡郡守 。那时的秦昭王也许还不曾预料,这道诏书将改变那个时代,改变当时直至现今蜀地百姓的命运 。
同年,李冰赴蜀郡任郡守 。由于岷江发源于川西高原,江水经高山峻岭奔流而下之后,裹挟着大量沙石冲入平原,导致河床增高,河流改道,水患频发,成为蜀地人民之大害 。李冰到达蜀地后,便将治水工作放在了首位 。他总结了先人的诸多治水经验后,多次勘察以了解岷水的水文情况 。公元前274年起,李冰率领数以万计的工人,耗时18年,于公元前256年,修建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
『御水都江堰』御水都江堰
文章图片

李冰塑像(1909年)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飧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建成后的都江堰灌溉、滋润着川西平原,原本水旱无常的四川也因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华阳国志·蜀志》)的“天府之国” 。
都江堰除了具有引水灌溉作用外,还推动了当时川西的航运,使其水路可直通长江中下游的江陵 。自公元前230年起,近10万秦人迁蜀地,与蜀地居民一同对川西平原进行开垦,粮食渐渐被囤积起来,蜀郡也成为秦国当时最大的“粮仓” 。同时,自四川持续不断地运往秦国国都咸阳的粮食、铁、盐等也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充裕的物质基础 。此外,生活富足的蜀地居民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人和军力 。
都江堰为秦国打造出了蜀郡这一坚实的战略后方,秦国国力日益强盛,成为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具实力的王国 。公元前241年,秦于今陕西临潼与楚、燕、韩、赵、魏五国展开了决战,最终秦国大获全胜 。公元前223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志》) 。两年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结束了自公元前476年起,长达250余年的战国时期,也结束了各国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王朝 。而这一切,与蜀地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秦的支撑密不可分,也更与造就“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密不可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