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军班@“蓝军班”改变了什么?( 二 )
【蓝军班@“蓝军班”改变了什么?】事实上 , 当时 , 绝大多数抓捕组成员对蓝军班带来的改变都没做好思想准备:战斗中 , 蓝军班不仅没有像以往的假想敌那样一触即溃 , 还适时反击 , 凭借过硬的战斗力 , 差点把抓捕组给俘虏了 。
抓捕组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蓝军班只有一人被俘 , 其他人全部安全撤离 。
‘蓝军班’给我们的教训很深刻 , 战斗装备、战备物资不仅要备齐 , 还要确保战场上能用 。 连长马宁说 , 以前大家没遇见过这么厉害的敌人 , 所以连战备物资都没想着要带齐 , 可见对连队自行组织的战备演练懈怠到什么程度 。
与蓝军班的交手还在继续 , 吃了疼的官兵学了乖 。
从那以后 , 连队再组织战备演练时 , 官兵们都自觉地把全套战备物资和器材备齐 , 确保以满格的战备状态迎战蓝军班 。
对连长马宁来说 , 蓝军班绊倒的不止是忽视战备物资的连队官兵 , 还有他这个亲自制订战备演练方案的连长 。
在以往的演练中 , 因为缺少对抗 , 所有行动都是由连长根据演练方案 , 一令一动式地现场指挥进行 。 这使得演练方案变成了拉流程的电影脚本 。
蓝军班出现后 , 演练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 指挥员若按照原有的演练方案指挥 , 常常被打得措手不及 。
一次演练中 , 蓝军班发动第一次袭扰后 , 便迅速逃逸 。 马宁急忙命令战友们乘胜追击 , 结果 , 另一股敌人突然半路伏击……
计划赶不上变化 , 很多随机情况是不可能提前预想到的 。 马宁最终放弃了固定流程式的战备方案 , 只对情况处置、各组职责、目标任务等作出方向性的要求 , 具体行动全靠对抗双方的临机指挥 。
战胜蓝军班的意义何在
败中求胜 , 不断提升各级指挥员指挥能力
蓝军班加入装步三连的战备演练后 , 总有骨干跟连长马宁抱怨太难打 。
打败仗还有理了!为了让连队干部骨干们知道自己到底差在哪 , 马宁找来了蓝军班一起复盘 。
结果 , 蓝军班的战友一张口 , 就直接击中了大家痛点——
下士薛志强指出 , 各组指挥员部署的警戒哨有缺口、有破绽 , 蓝军班总能轻松突入防线;上等兵侯沈文认为 , 很多参演战友实战意识不强 , 行进中也不侦察蓝军班有没有设伏 , 经常被反包围……
通过蓝军班的这面镜子 , 该连干部骨干这才明白:人数占优却屡屡失败 , 关键问题就出在班组指挥员身上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红输蓝胜的结果不断上演 , 蓝军班对班组指挥员的考验始终没有间断 , 更多问题被暴露出来 。
一次演练中 , 抓捕组遭遇险境 。 而其他几个组的成员跟没事人一样 , 等着指挥员下支援命令 , 完全陷入了一令一动的固定思维 。
战机稍纵即逝 , 连指挥员不可能面面俱到 , 需要各组指挥员密切配合、以变应变 。 事后 , 警戒组组长王丙胜反思 , 如果当时邻近的各组组长能临机决断 , 带领组员快速增援 , 演练很有可能转败为胜 。
蓝军班还检验出了不少班组指挥员的战术思想漏洞 。
以往演练 , 狙击组组长王体林都选择周边最高点作为狙击点 。 然而 , 蓝军班对他的思维习惯了如指掌 , 总能在演练中巧妙地避开他的射界 。
几场演练下来 , 他这个狙击手丝毫没发挥作用 。
王体林这才明白 , 作为防守方 , 不能闷着头自己练自己的 , 要站在敌人的角度去考虑 , 再反向确定狙击组的最佳射击位置 , 并且根据任务变化随时转换位置和角度 。
‘蓝军班’就是一面镜子 , 能照出班组指挥员指挥能力的短板 。 马宁认为 , 虽然蓝军班给他们制造了不少麻烦 , 却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自身不足 。
有了蓝军班这块磨刀石 , 班组指挥员们的思维能力、临机决断能力、现场控制能力等不断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