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三位武汉大学教师的战疫选择:我们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志愿者
【凡人英雄】
“还能做什么?我还能为学校、为武汉、为国家、为回馈滚滚而来的爱心做些什么?”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军总是这样问自己 。
4月13日10时16分,她挽起衣袖,接种由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参与Ⅱ期临床试验的500名志愿者之一 。“虽然还是做得太少,但至少为疫苗尽快研制成功出了一份力 。”
广受关注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于3月27日完成,共有108位志愿者成功接种 。4月12日,Ⅱ期临床试验开展,于16日完成疫苗接种 。
在Ⅱ期志愿者中,杨军和几位同事来自武汉大学教师队伍 。上网课、做科研、写政策建议、护校园平安……疫情期间,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忙碌着、坚守着 。于他们而言,报名接种疫苗不仅出于爱与勇气,也因为一份学者特有的理性判断——“我们对疫苗有信心,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能力有信心” 。
【[学生]三位武汉大学教师的战疫选择:我们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志愿者】吴小红:
“没想到,不满20岁的儿子也报了名”
4月11日,接到“明天接种疫苗”通知的那一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吴小红心头涌上一阵惊喜 。
这是她通过二维码填写信息主动报名的第三天 。“看到征集信息,我片刻没迟疑 。要说担心,唯一的担心就是:身体素质符不符合要求,会不会被刷下来?”所幸,她入选了 。
正高兴时,不满20岁的儿子鲁庚麟兴冲冲跑了过来:“妈妈,我要去接种疫苗了!”她一惊,继而笑了:母子连心,没想到儿子也悄悄报了名 。这位身高1米85的小伙子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读大二,吴小红对他的身体和意志都有信心:“他本身就学医,又喜欢运动 。成年人了,应该也可以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
第二天一早,儿子按捺不住早早地开车去了指定地点 。吴小红因为还要做社区巡查,把接种时间约在了当天下午 。这是她从事的另一项志愿服务——2月16日起,她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党员突击队,在学校家属区值守巡查、出入管控、买菜买药、分发物资,保障教职工和家属们平安生活 。
13:30,结束巡查的吴小红匆匆赶到指定地点 。核实信息、查验体温、测血压、尿检、抽血……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终于进入疫苗注射室 。“就在左上臂扎了一针,和普通打针一样的 。”留观30分钟后,一切正常,她便按照医生嘱咐回家休息 。
“医生为我们建立了微信群,还发放了手册,详细告知了注意事项,我们只要在家里正常生活工作,每天做好记录,在微信群中定时上报就可以了 。”吴小红说,接种疫苗后,还需要在第14天、第28天和第6个月各进行一次采血和研究随访,之后,试验结束 。
几天来,吴小红和儿子的体温都很正常,她依然按时给学生们上网课、精心照顾好家人生活,儿子也在运动、自修、社区服务中等待学校开学的日子 。母子俩的关系似乎更亲密了 。“因为多了一个共同话题 。这是我们守卫武汉的最好见证,也将是我们在整个疫情期间最宝贵的回忆 。”吴小红说 。
杨军:
“一是相信科学,二是信任解放军”
60后教授杨军,在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时就想报名 。然而,当时严格的体质要求让她有些“受挫”:“真恨自己不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 。”
盼望中,第二批征集令如愿来了 。这次,研究规模更大,需要的志愿者更多,为了提高试验有效性,对志愿者年龄、体质等的要求也适度放宽 。杨军第一时间填报信息,在熬过了三天的焦急等待后,终于如愿 。
“特别欣慰,我总算可以为这场战斗做些什么了,否则,心里总有一种无力感,坐立不安 。”杨军说 。
春节前夕,她陪同老人回宜昌老家探亲,孰料封城令下,整整两个多月后才返回武汉 。
报名之前,杨军也有过些许担心,“毕竟是试验,总会有未知的可能性” 。她一度瞒着家人、朋友,“怕劝我的人多了,万一动摇就不好” 。接到入选通知后,她觉得心一下子安定下来,这才给留学瑞士的女儿打了电话,并告诉爱人、亲朋 。没想到,家人一致鼓励,女儿更是隔空点赞 。
推荐阅读
- 武汉李兰娟:4组数据充分说明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也是安全的
- 武汉生活综合消息:隐瞒病情回国的黎某被批捕 武汉全市核酸检测未发现确诊病例
- 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监督工作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监督工作 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
- 推荐继武汉后,牡丹江也要开展全民核酸检测,要推广至全国吗?
- 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监督工作 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
- 复学青岛一二年级小学生3日复学 防疫环节一个不少
- 就业共青团“千校万岗”活动帮助8.6万名大学生实现就业
- 传染病专家称武汉无症状感染者在全人群占比极低 未发现有传染性
- 武汉,排查结果出来了!
- “签证禁令”下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忧心学术努力付之东流担心随时被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