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孙子为什么说:攻城是下下之策?看古代的护城河就一目了然

都知道 , 天下护城河以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 。 据史料记载 , 早在宋代 , 它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 , 最宽处达到250余米 , 也因此 , 襄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 。
[指点江山]孙子为什么说:攻城是下下之策?看古代的护城河就一目了然
文章图片
护城河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的第一道防线 , 在普通人眼里 , 护城河是一条围绕城墙、人工开挖的防护水道 , 但实际上 , 护城河却是城外全人工、半人工、自然形成的具有军事防护功能的水体 。
而且 , 人工护城河在中国历史上很是常见 , 可是 , 有些护城河却颇为特别——没有水 , 使得没有水的护城河被统称为“城隍” , 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缺水地区 , 又被称“旱壕” 。 “水”在古代的用途很广 , 既可以做为日常必需品 , 又可以攻击敌人 。 历史上 , 有很多著名的水战 , 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
而且 , 很多现代人做不到的事情 , 古人却做得非常熟练 , 这让后人惊叹不已 。
护城河就是其一 。
春秋战国时期 , 由于 , 处于长时间的混战之中 , 城市的发展特别迅速 。 现代学者指出 , 西周及其之前的河南省不足30座城池 , 但是 , 春秋战国时期却有130多座 。 可见 , 春秋战国时期 , 是大兴城镇的重要时期 , 城市兴旺发达 , 使得护城河也随之而起 。
[指点江山]孙子为什么说:攻城是下下之策?看古代的护城河就一目了然
文章图片
春秋初年 , 诸侯之间的战斗以车战为主 。 因为 , 战车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主要标准 , 所以 , 当时没有过于注重城市防御 , 甚至 , 没有修建城墙和护城河 。 但是 , 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频繁和加剧 , 城市也走向了战场 , 成为交战双方的争夺焦点 , 使得战争中心从战场变成了城市攻防 。
此外 , 易守难攻是当时城市攻伐的关键 , 就连孙子也曾发出“攻城是下下之策”的感叹 。 战国时期 , 战争非常残酷 , 为了保护国家不被敌人轻易掠夺 , 许多国家都会在其区域内建立城市 , 并且 , 在此基础上修建防御线 。 伟大的战略家魏略说:城市之所以不能被打破 , 主要是因为它“高深莫测” 。
可见 , 护城河和城墙已经成为了一座城市的军事防御基地之一 。
当时 , 人们关注的主要是护城河的深度 , 而不是其它 。 护城河的建设紧随战争的发展 , 因为 , 春秋时期墨子的护城河理论属于基层创作 , 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 这就使得秦汉时期的护城河变化不大 。 尽管 , 墨子之后护城河等城防工程技术向前发展 , 但是 , 受到国政、武力、技术的限制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护城河的建设都没有什么大的创新 , 所以 , 护城河的建设理论不会被特别记录 。
[指点江山]孙子为什么说:攻城是下下之策?看古代的护城河就一目了然
文章图片
尤其是隋唐以来 , 护城河的修建和攻防理论才逐步得到了完善 。
初唐著名军事家李靖编撰的《魏公兵法》 , 书中便有一篇尚未写成的《攻防工具》 , 这内容则详细介绍了护城河的各个方面 。 其中 , 唐代护城河建设的新变化居一文之首 , 在这一时期 , 以炮车 , 也就是投车为代表的远程攻城武器 ,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宋代具体的观点 , 是在雍熙北伐失败后 , 国防战略不再像以前一样 , 动不动就去打别人 , 而是躲在家里加强防御 , 所以 , 这段时期城市建设从未松懈 。 契丹、辽、西夏是宋朝的主要敌人 , 他们擅长野战 , 不擅攻城 , 所以 , 巩固的城市防御就像是向棉花扔铁拳 , 使得北宋前中期的护城河发展处于巅峰状态 。
此外 , 宋代崇尚文化 , 打压军人 , 但是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军事著作《武经总要》 , 却是在这一时候诞生的 。 在书中 , 护城河的建造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更加强调护城河在实际战争中的作用 。 而且 , 在北宋的宋神宗时期 , 竟出现了广泛流传到北宋西北边陲的元丰城隍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