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写下67篇日记的查医生出书了,系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抗疫日记

【写下:写下67篇日记的查医生出书了,系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抗疫日记】出版的书籍 。均为受访者供图
每一个参与抗疫的人都该被铭记 。
从除夕夜驰援武汉到3月31日回沪,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整整68天里,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写下67篇抗疫日记 。
如今,这些日记被编撰成《查医生援鄂日记》,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医生亲历的抗疫日记 。4月2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从仁济医院获悉上述消息 。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为此书撰写了《序》 。
陈国强表示,“查医生是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里交大医学院系统唯一的女医生,她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让我感慨,也时常令我泪目 。这些日记通篇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每天的日常,而就是这些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货车司机、公交司机、志愿者司机、快递员普通人的日常,一点一滴拼出了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线图 。”
写下:写下67篇日记的查医生出书了,系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抗疫日记
文章图片
查琼芳医生
记录每个参与抗疫的人
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是上海最早出发、支援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也是最少有成熟经验参考、早期最缺防护物资和防护条件的一批人员 。
“当时出发前往武汉,我们不知道武汉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对我们来说都是个未知数,到了重症病房以后,第一天进去一看,我们组10个病人,有9个是上呼吸机的,然后一个病人需要高流量通气,基本上呼吸机的病人都要用到100%的纯氧 。”查医生说,她入驻的是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从最初入驻时的紧张迷茫到慢慢熟悉,经历着生死、悲痛、希望与感动 。
写下:写下67篇日记的查医生出书了,系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抗疫日记
文章图片
除夕夜,查医生作为首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援驰武汉 。
日记里,她时常会提及领队郑军华和周新教授 。郑队长给医疗队不断打气鼓劲,在他的带领下,诸多队员在前线光荣入党 。而周新教授与她在一个病区工作,也是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师组组长,在他身上查医生学到了很多 。
“周新教授是让我最感动和最敬佩的人,是我们组年龄最大的,今年67岁了,也是党龄最长的 。他穿脱防护服的速度是我们当中最快的,一般20分钟左右就可以穿好 。另外,进了隔离病房以后的很多操作他都是抢着做的 。曾经他和陈德昌教授都抢着说,如果有第一例气管插管的话让我来 。”查医生表示 。
其他医疗队员们的故事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如仁济医院的吴文三护士,他从隔离病房出来,衣服浑身湿透、头发滴汗,被查医生拍摄了下来 。
写下:写下67篇日记的查医生出书了,系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抗疫日记
文章图片
查琼芳医生工作照
还有负责后勤工作的新华医院刘立骏医生,被她亲切地称作“刘老板” 。
“我们医护在病房里作战,‘刘老板’在后方为我们保驾护航,管我们吃饱穿暖 。分发物资,大家来不及领的,‘刘老板’会带着志愿者小分队把东西放到每一个房间门口,队员有防护物资或生活物资捐赠途径,找的也是‘刘老板’ 。”这是她在日记里写道的 。
每一个参与抗疫的人都该被铭记 。
她看到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把周到的服务送到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如tony老师、接送医护人员的出租车司机等等,她也看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关怀和支持,那些来自家乡的美食让她感到无比的温暖 。
另外,让她感动的还有那些被病魔折磨的病人,在医护和病友的关爱和鼓励下,他们用坚强的毅力与病毒斗争,直到能迈开脚步,笑着走向阳光的那一刻 。
多语种出版、多媒体呈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