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了、养不起……“禁野令下”贵州贫困地区养殖户转产调查( 二 )


王琪云说 , 2018年养殖大王蛇毛收入有50多万元 , 疫情后产业处于停滞状态 , 感到十分迷茫 。
贵州省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曹鸣凤告诉采访人员 , 目录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 , 最终能被列入目录的在养野生动物显然是少数 。 现阶段要解决的 , 一是指导养殖户转型 , 另外是对数量巨大的在养动物制定处理方案 。
曹鸣凤提出 , 存栏动物数量庞大 , 集中宰杀或放养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 处理难度较大 。 可以通过“自然食物链”的方式解决一部分 , 比如把竹鼠、豪猪等作为食物 , 提供给非食用性利用的药用蛇养殖户 。 相较于填埋、焚烧等方式 , 这些办法能弥补一部分损失 。
最近 , 贵州也在探索与部分制药企业、旅游景区等合作 , 消化处理一部分在养野生动物 。
曹凤鸣说 , 林业部门已经和一些药企达成协议 , 将养殖户养殖的蛇输送给企业 , 作为生产保健品的原料;同部分景区达成协议 , 将养殖户养殖的孔雀、蛇等输送到景区 , 可以供游客观赏 , 同时建设科普基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等 。
毕节市七星关区林业局副局长张铁军认为 , 帮助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措施要符合实际 , 特别是针对贫困养殖户 , 要制定精准帮扶措施 , 合理确定有效益的转产项目 , 有针对性提供技术指导 , 给予政府贴息贷款等扶持措施 , 确保养殖户平稳过渡 , 降低返贫致贫和社会稳定风险 。
尽量弥补经济损失
近年来 , 不少贫困地区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 , 当作特色脱贫产业来扶持发展 。
根据2017年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业产值就已超过5206亿元 , 其中食用动物创造产值约1250亿元;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专兼职从业者有1400多万 , 其中食用动物产业从业人数达626.34万 。
毕节市七星关区沙地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隆成 , 5年前在电视上看到养殖豪猪能赚钱致富 , 辗转广西、四川等地 , 学习豪猪养殖技术 , 并创办了毕节市同心野生动物养殖基地 。
2018年 , 李隆成一家5口通过豪猪养殖实现脱贫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2019年卖了近90只豪猪 , 收入十几万元 , 目前圈里还有110只豪猪 。
“贷了4万元‘特惠贷’和20万元商业贷款 , 修了圈舍 , 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 。 可从春节到现在 , 一只也没卖 。 ”李隆成说 , 这几年豪猪市场销售不错 , 周边20多个农户想跟他学技术养豪猪 , 猪苗的订金都交了 , 目前看多半是养不成 , 订金都退了 。 在他这里务工的两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只能辞退 。
李隆成说 , 库存的饲料省着喂只能坚持十几天 , 养殖户支持国家禁养政策 , 但期盼有关部门能合理补偿 , 不然损失太大 , 难以承受 。
“豪猪卖不了、贷款还不上 , 这样的养殖户没有有效帮扶 , 就可能返贫 。 ”张铁军告诉采访人员 , 七星关区是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脱贫攻坚重点县 。 经排查 , 全区现有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16家 , 养殖有豪猪、环颈雉、孔雀、梅花鹿、七彩山鸡、竹鼠等多个种类 , 带动当地贫困户354户 。
初步统计 , 贵州省目前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基地共1871家 , 涉及8600多农户 ,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03户 。
冉景承表示 , 如果禁养之后补救赔偿措施跟不上 , 就会加剧养殖户返贫致贫风险 。
受访的养殖户普遍盼望 , 各级政府精准施策 , 制定细致完善的补偿机制 。
冉景承认为 , 贫困地区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产业 , 是随着近些年国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而兴起的致富产业 , 起步较晚 , 不少农户还未获得太多收益 , 甚至未有收益 。 建议制定补偿方案时要综合研判 , 尽量弥补农户损失 。
曹鸣凤说 , 下一步要解决相关养殖户的补偿问题 , 可补偿资金从哪里来还是个难题 。 野生动物特色养殖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 , 这些地区地方财政普遍十分紧张 , 很难“挤出”资金 。 建议有关部门能尽快明晰补偿资金的渠道或来源 , 明确政策支撑 , 便于地方尽快启动实施 , 让补偿落到实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