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毛泽东弥留之际的一个动作让叶剑英百思不得其解( 二 )


能在大关节处显品格 , 需有谋有断 , 有动有静 。 如果一路走来 , 总是风风火火 , 缺少内敛 , 就可能像毛泽东常常引用的《后汉书·黄琼传》里的那两个比喻一样 , “峣峣者易缺 , 噭噭者易污” 。 叶剑英为人随和 , 平时谨言慎行 , 善谋善思 , 很懂政治艺术 , 素有“参座”称谓 。 观叶帅言行 , 常常让人想起北宋末年爱国名将宗泽的诗句:“眼中形势胸中策 , 缓步徐行静不哗 。 ”胸中有数且从容应对 , 关键处便见出英雄本色 。 此外 , 叶剑英才兼文武 , 学识丰富 , 也素为人称道 。 好学深思 , 可以励志、致知、正德、养性、增智、促行 , 有如此修养 , 就不会莽撞行事 , 更不会计较小事或小题大做 。
#叶剑英#毛泽东弥留之际的一个动作让叶剑英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图片

叶剑英和华国锋
作为元帅诗人 , 叶剑英对大事的许多思考 , 常寓于诗中 , 留下不少名句 。 1965年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 他赋诗云:“一篇持久重新读 , 眼底吴钩看不休 。 ”一句“眼底吴钩看不休” , 沉淀了对当时国际紧张局势的深刻思考 。 同时创作的《七律·远望》 , 更以其“昏鸦三匝迷枯树 , 回雁兼程溯旧踪”的精当比喻 , 传达出对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走向和前途的担忧 。 此诗也引起毛泽东的关注 。 这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 , 毛泽东一字不差地把叶的《七律·远望》书写下来送给孩子 , 连在什么时候刊登在哪家报纸上 , 都记得一清二楚 。 1966年“文革”初起 , 叶剑英在一首《虞美人》词中说,“串连炮打何时了 , 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 , 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严关过后艰难在 , 思想幡然改” , 也颇见他在那种特殊情况下的“大关节”处所作的深邃而辩证的思考 。
#叶剑英#毛泽东弥留之际的一个动作让叶剑英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图片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文才和见识的称道 , 有一个材料不得不引 。 1975年5月3日 , 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 , 引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生子当如孙仲谋”几句 , 称三国时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 并要叶剑英当场背诵了全首词 。 毛泽东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当今惜无孙仲谋 。 此人(指叶剑英)有些文化 , 他看不起吴法宪 。 就是吴法宪不行 。 ”这段话有三点值得体味 。 一是毛泽东有意把“生子当如孙仲谋”改为“当今惜无孙仲谋” , 似乎生出了人才匮乏的感慨;二是让叶剑英背诵辛词 , 当众流露出“此人有些文化”的欣赏之情;三是称道叶剑英看不起吴法宪 , 肯定了叶在对待林彪集团的这个大关节上 , 头脑清醒 , 立场坚定 。
事实上 , 林彪事件前 , 毛泽东就想到了当时“靠边站”多年的叶剑英 。 1971年8月28日在长沙同刘兴元、丁盛、韦国清、汪东兴谈话时 , 他重提1935年的电报一事 , 明确说:“叶剑英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 , 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 。 ”林彪事件后 , 毛泽东让叶剑英主持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 , 无疑是关键时刻的一次任命 。 叶不负重托 , 同周恩来等一起妥善处理了林彪事件发生后军队中的遗留问题 。 此后 , 叶剑英主持军委工作 , 并在1973年党的十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 1973年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 , 叶剑英率先向毛泽东建议说:小平同志回来了 , 我提一个要求 , 让他来参加和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 于是 , 毛泽东这年12月12日主持政治局会议时 , 特别提出: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参加军委 , 当委员 。 又说:我提议 , 全国各个大军区司令员互相调动 。 你(指叶剑英)是赞成的 , 我赞成你的意见 。 我代表你说话 。 1974年周恩来住院后 , 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四人帮” , 叶剑英在邓小平的工作安排上屡屡建言 , 得到毛泽东多次赞赏 。 例如 , 1974年10月20日 , 毛泽东在长沙同人谈到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时说:“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 邓做第一副总理兼总长 , 这是叶(剑英)的意见 , 我赞成照他的意见办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