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派」我发现了社群死法与活跃原因,历时2年40个社群( 二 )


现在反思当时的群流失 , 若能即时以新的价值输出锁住人群而不是一味的用简单的金钱绑定 , 兴许效果会更好 。
显性的例子为球迷群 , 两种持不同意见的球迷争执 , 最后退群分家 。
2.管理不力 , 广告充斥
这点好理解 , 就不做说明了 。
3.没有价值输出
这里的价值定义较广 , 可以是新的学习点 , 利益 , 甚至是最简单的社交愉悦 。
典型的例子是留学生群 , 起初大家还热衷于认老乡 , 交新朋友 。 群里也不时会分享一些留学签证 , 住宿等心得 。 但开学后 , 由于不同人专业 , 住宿位置差别大 , 没有什么交集 。 慢慢发言的人少了 , 偶尔还来一两个广告 , 彻底奠定了群死亡 。
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价值干涸 , 大家的共同话题没了 , 各自忙自己的生活了 , 也没什么关系绑定 , 群自然就活不起来了 。
想想你们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家族群 , 尽管也是没什么价值输出 , 尽是养生小贴士 , 但你们的关系可在血脉里流淌着 , 想退群不说话 , 也要给大爷一个面子掂量掂量 。
4.可替代性高 , 没有独特点
这点好理解 , 就不做说明了 。
四、为什么有些群还活着?
活着的群有以下特性:目标明确价值观统一、持续价值输出、能在群里感受到自我、有社群门槛以及有社群规则 。
1.目标明确价值观统一
一个宝妈群的例子解释这个要素:在死群中我提到了那个利益最终不统一的拉新群 , 而同时另一边有同事专门以知识为卖点去拉人 。
最终的结果是这个以知识为卖点的宝妈群 , 每日平均有80多条信息 , 成单率也特别高 。 我们的管理手段是每日发送专业的育儿知识 , 同时运营小号主动发起那些常见的育儿困惑 。
在形成习惯后 , 这个群的价值就变成了育儿答疑 , 信息分享 。 但最让人暖心的是 , 妈妈们育儿途中的烦恼也能够有人倾听 。
这个活群和直接和金钱绑定的群相比 , 目标利益不在一个档次上——育儿困惑 , 知识可以说在有生之年是无限的 , 学不完的 。
但金钱呢?很容易就散发殆尽 。 所以在建群的最开始 , 定好较为“高尚”且明确的目标 , 兴许能帮助社群走的更远 。
即便最终大家都是要恰饭 , 知识也是也可以转成金钱的呀 。
2.持续价值输出
球迷群、歌迷群、宝妈群这类群很容易就做到持续价值输出 。
因为球迷群中 , 大家关注的是主队信息动态 , 比赛动态还有各类相关新闻 。
想想体育界养活了多少媒体人 , 新的信息会不断的产出 , 这也意味着总能找到大大小小的热点激起群聊讨论 。
就拿NBA为例 , 基本贯穿整个赛季的交易 , 每一个流言每一个交易达成都能掀起群内的讨论 。 那么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的新信息产出的群呢?
拿留学生群为例 , 我们需要认真定位大家聚集在群里的目的是什么?每个阶段目的是怎么变化的?
抓住这些就能找到热点 , 比如:留学生群 , 在入学前 , 热点是认校友、签证、住宿等 。 入学后 , 大大小小的学校烦恼让群友回到真实世界对待生活 , 群不活跃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认真定位后能发现 , 这时候群的价值输出应该变为烦恼交流 , 群友群策群力 。 具体措施为:要打开群友对群的认识 , “原来我的烦恼在这里有人在乎有人帮忙” 。
着就需要管理员自身发言先成为第一例 , 随后再确保每个人的烦恼都能被听见 。
我在管理过程中 , 群规有一条就是:有任何烦恼或求助请直接私聊群主 , 群主代你群发圈大家 。
3.能在群里感受到自我
除了保证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倾听和尊重外(主动发声) , 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发声机会 。
比如在留学生群中 , 有的人是材料工程领域的 , 有的人是金融领域的 。 不是所有的话题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句 , 因此作为管理者 , 提供多样的话题 , 热点给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也是帮助大家感受自我的重要方法 。 有趣的是 , 单身和找对象的话题 , 似乎每个人都很感兴趣 。 要么就是想秀的 , 要么就是想展示自己价值找对象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