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茅荆坝往昔
在赤峰 , 有这么一处“天险要塞” 。 它横亘我国两省区四旗县(两省:内蒙古和河北省 , 四旗:喀喇沁旗、宁城县、围场县、隆化县) , 山高路险 ,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属燕山山脉七老图岭余脉 。 是赤峰通往承德、北京的交通要道!也是辽河、滦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更是蒙古喀喇沁王进京朝圣的必经之路!而茅荆坝隧道全长6776米 , 有“关外第一隧”之称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据清《承德府志》卷17载:茅荆坝“四无居民 , 坝上有连阴寨 , 秋冬积雪不消 。 又有一石梁广丈余 , 名阎王鼻 , 陡临深涧 , 险绝无极 , 轮蹄过此 , 必留意焉 。 俗称‘茅荆大坝’即此” 。 由此可见 , 茅荆坝地理位置之险竣自古以来就引人瞩目 。
茅荆坝名字的由来自古成谜 , 也许是各路文人墨客对茅荆坝异常喜爱 , 又或许是茅荆坝命中注定要拥有谜一样的身份 , 以此来吸引游客的注意 。 无论哪种缘由 , 最终都是确定命名为“茅荆坝”了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乾隆年间:清朝吏部主事李调元路过茅荆坝时 , 所写五言诗和所著《出口程记》中称之为“毛金大岭”、“毛金坝”、“毛金大梁”;由和珅等撰写的《钦定热河志》卷66《山川》条中明确记载茅荆坝 , 但是写的是蒙古语名 , 叫做“察罕陀罗海山” , 汉译为“白首山” 。
道光年间:山西学者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中用蒙古语记载 , 叫做“默沁察罕陀罗海山(又称默沁达巴罕山)”;亲自登临茅荆坝并留诗的翁牛特旗著名诗人、学者赵玉丰所著《泥莲书室文集》中作诗《茅荆坝》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光绪年间:到内蒙古东四盟巡视的善耆、陈祖墡、吴禄贞、贡桑诺尔布等路过茅荆坝时 , 留诗文以记之 。 陈祖墡撰写《东蒙古纪程》:“四月初一日九时至十一时过毛金坝” , 并留《过毛金坝》五言诗一首 。 吴禄贞撰写的《东四盟蒙古实纪》中记载:“由热河至喀喇沁 , 惟茅荆坝盘道 , 长八里 , 宽二密达(米)五十生的(厘米) , 高一千五百密达以上 。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民国时期:赵尔撰写的《清史稿·地理志》中记载 , 其蒙古名称“卯金插汉拖罗海山” , 同音不同字 , 与《蒙古游牧记》一致 , 只是用的汉字不同罢了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由此看来 , 最终确定的名字 , 应该是参照吴禄贞所记载的茅荆坝 。 吴禄贞为军事家 , 参考价值颇高 。 而“茅荆坝”的汉名极有可能是由蒙古语“默沁达巴罕山”的谐音借转而来的 。 “达巴”或“达巴罕”意为“山岭” , 茅荆坝应是“茅荆达坝”的简称 。 但是因何又曾称“毛金坝” , 这应该是当年旗民百姓的讹称 , 或是非正式的音译 。 偶尔途径旗境的文人墨客不知底细 , 因此也这样延续下去了 。
解放前的茅荆坝地区 , 偏僻荒凉 , 许多打家劫舍的亡命之徒于此啸聚山林 , 追捕的官兵面对叠叠群山、茫茫林海 , 一筹莫展 , 最终徒劳而返 。 也有为仇者所逼 , 遁入密林 , 于此耕田狩猎 , 终身不再出去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茅荆坝奇峰崛起 , 山路狭窄而崎岖 , 弯道频现 , 小鬼脸、判官肚子、阎王鼻子 , 这些地名听了让人闻风丧胆、望而生畏 。 解放后 , 道路经多次改建 , 加宽路面、减缓坡度等 , 路况大为改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