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如归】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 二 )
每到一地,都有交通管制关卡 。几乎所有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戴着口罩、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都很惊讶 。有劝返的,有提出要送一程的,朱如归一一婉拒 。“大家都在岗位上脱不开身,不能给人家添麻烦 。”顺着国道,他走了一天一夜,累了就坐在旅行箱上打个盹 。
大年初三晚上,他抵达湖北孝昌 。后来才知道,这段路走了110公里 。
此时,母亲还对他的“出走”全然不知 。儿子去同学家小住几天,以前也有过几次 。电话打不通,朱伟红并没有太在意 。
从出门的一刻起,朱如归就屏蔽了母亲和姐姐的电话、微信 。“他们打电话过来,肯定会劝我回去 。妈妈一哭,我也怕自己会动摇 。干脆,就当一次‘不孝子’吧!”
心里是有怕的 。坐火车时,朱如归把自己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密码编成短信,发给了最好的朋友,还叮嘱一句:“如果我回不来了,请转发给我的妈妈 。”
不过,为防万一,他还是向亦师亦友的班主任王静通报了行程 。
直到王静打来电话,朱伟红才知道儿子已经到达孝昌 。“他步行了100多公里,是不是荒郊野岭,有没有危险?他在哪里休息的,有没有狼?”得知这段行程,她仍止不住后怕 。
战“红区”,亲历悲喜时刻
“哪怕是为病人送餐、打扫卫生也行,这些不需要专业知识 。普通护工能做的,我都能做!我来了就是吃苦的,到一线为医护人员搭把手,能帮一把是一把!”
到达孝昌后,朱如归已是精疲力竭,手机电量只剩下6% 。听说这里的疫情也很严重,他临时决定改变行程 。
大年初四清晨,他一路打听,找到当地的定点医院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说明了来意 。“马上安排!”听到院办主任这句话,朱如归眼前一亮,“来对地方了!”
彼时的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人手、物资、床位,样样都缺,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 。朱如归被立即安排在后勤岗位,为医护人员配送餐食 。
第一天工作结束,他有些不甘心,决定拼一把,请求到隔离区服务,“万一成功了呢?”
非专业人士,没有防护经验,结果可想而知 。
朱如归拦住护理部副主任汤晓燕,做了整整15分钟工作 。“我反复说,哪怕是为病人送餐、打扫卫生也行,这些不需要专业知识 。普通护工能做的,我都能做!我来了就是吃苦的,到一线为医护人员搭把手,能帮一把是一把!”
当晚,消息传来:“可以进入隔离区工作” 。朱如归有些迫不及待,还颇带豪迈地向汤晓燕发了一条短信:“危难关头,总有人要逆行战斗!”
为病人送餐、清理餐余,帮他们翻身、端尿,观察危重症病人的生命体征……穿上防护服,进入呼吸内科病房,朱如归也拉响了自己的“一级响应” 。
进入隔离区前,他进行了一番心理建设 。但真正身处其中,看到并肩作战的医护人员,恐惧感也渐渐消散 。
然而,气氛还是有些压抑 。
疫情发生之初,满是未知 。同事的脸上写着焦虑,有的患者意志消沉,整日蒙头大睡 。有的人唉声叹气,甚至抗拒治疗 。病房中,几乎看不到笑容 。
“哪怕戴着口罩,我也要咧着嘴,让病人们听到笑声 。信心太重要了!”有时听不懂方言,朱如归就用夸张的手势,比画着各种动作,患者嘴角终于挤出了一丝丝笑容 。
隔离病房里,也有百态人生 。
6床的黄叔叔,是确诊病人中最乐观的一位 。他强迫自己多吃多喝,只为提高免疫力 。有时咽不下,眼睛瞪得扑闪扑闪,惹得病友忍俊不禁 。出院时,他把朱如归叫到身边,说想认下这个“干儿子” 。
23床的丁阿姨,性格温和 。一次,朱如归走到她身边,正在吃饭的丁阿姨顾不得抹嘴,急忙戴上口罩 。“我是确诊病人,你离我远一点,小心给你传染上 。”
这句话,让他感慨万千:“都说我们在守护病人,其实,病人何尝不是在保护我们 。”
有悲痛万分的“至暗时刻” 。
70多岁的吴奶奶是重症患者,意识时而模糊时而清醒 。每天有3小时,朱如归都在为她服务 。老人喝不下药,他把药磨碎,用葡萄糖和成药水,拿注射器顺着嘴角喂老人服下 。一天下班后,工作群里发来消息,“吴奶奶走了” 。
推荐阅读
- 钟南山:十八岁“逆行”,只因钟南山那句话——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
- 智能制造@从“制造”到“智造”——陕西依托装备制造业实施高质量发展
- 从“制造”到“智造”——陕西依托装备制造业实施高质量发展
- 十八岁“逆行”,只因钟南山那句话——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
- 陕西一男子先后砸碎十余台车玻璃盗取财物,曾四次因盗窃罪被判刑,去年10月才刑满释放
- 陕西宝鸡市油罐车侧翻 多部门现场紧急处置
- 陕西检察机关依法对沈浩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 陕西商洛,为什么可以“南北通吃”?
- 陕西将集中50天 开展洪涝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治理
- 「毒品」陕西2019年破获毒品案件2145起 缴获各类毒品7.9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