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那声嘹亮的军号 承载着这支军队发展壮大的密码!
1951年1月2日夜 , 天寒地冻 。 汉城以北40公里的釜谷里 , 志愿军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七连的83名官兵一路穿插至此 。
七连奉命攻占公路边的一个无名高地 。
攻击在黑暗中突然发起 , 但战斗并非预想中的顺利 。 七连官兵很快发现 , 面前的这支敌军不一般:受到攻击后反应迅速、单兵射击极其准确、支援火炮也极为猛烈……
伤亡大大超过了预期 , 连长、指导员、副连长相继牺牲 , 但全连依然坚决地进行攻击 , 并最终占领了这个高地 。
文章图片
天亮以后七连官兵才知道 , 这支他们刚刚击败的对手是大名鼎鼎的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的后卫分队 , 其装备先进、训练有素、单兵素质高 , 是英军乃至“联合国军”的王牌 。
不过 , 占领阵地并不意味着战斗结束 , 相反 , 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 由于七连控制了来复枪团的唯一退路 , 这支“王牌”已经深陷险境 。
双方都知道“王牌”的重要意义 , 于是 , “联合国军”调集了各种支援火力 , 并命被围的英军调集精锐力量 , 坚决打通道路;而七连的官兵则被告知 , 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 都要坚守阵地 , 绝不让敌人跑掉 。
文章图片
这是一场规模不大但极其惨烈的战斗 。 令英军指挥官无法理解的是 , 明明阵地上只是个伤亡过半的志愿军连队 , 但却异常坚强 , 居然连续6次击退优势英军步坦协同的进攻 。
眼看志愿军主力一步步靠近 , 英军指挥官决定孤注一掷 , 把手头所有的兵力压上做第七次攻击 。 他判断 , 阵地上的中国军队已经伤亡殆尽 , 而且连弹药也不多了 , 这次再怎样也会拿下阵地 。
望远镜中情形似乎印证了他的判断 , 英军步兵已经踏上了志愿军的阵地 , 只要再前进几步 , 道路就将打通 。
可突然 , 一声凌厉的军号声在阵地上响起 。 冲上阵地的英军一愣 , 然后开始慌乱 , 继而潮水般的退却下来 。 “王牌”由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
几个小时后 , 志愿军主力赶来发起围歼战 , 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迎来覆灭的命运 。 而在七连的阵地上 , 也仅剩下7名战士 。
此战之后 , 这个意志如钢铁般的连队有了一个新称号——“钢七连” 。
2
那把无名高地上吹响的军号 , 如今作为解放军辉煌战史中的重要见证 , 静静地躺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之中 。
军号的主人叫郑起 , “钢七连”仅存的7名战士之一 , 是一名司号员 。
文章图片
当英军最后一次发动进攻的时候 , 阵地上确实已经弹尽粮绝了 。 仅存的守卫者们看着逼近的敌军步兵 , 不约而同地上了刺刀 , 准备最后的战斗 。
此时此刻 , 19岁的郑起也举起了自己的军号——七连一直以来都是在这支军号的指挥下进行战斗的 , 他显然觉得这号声不能在最后的战斗中缺席 。
于是 , 当英军步兵踏上阵地的那一刻 , 他是抱着生命中最后一次吹响军号的想法 , 使出全部力气 , 吹响了冲锋号 。 但他未曾想到 , 这声号响 , 居然使得英军掉头撤退 , 阵地因此得以守住 。
文章图片
我们并不能知晓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致使那么精锐的英军扭头撤退 , 但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中对志愿军军号的记录或许部分揭示了原因 。 这个联合国军总司令这样描述:“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 , 能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 。 在战场上 , 它仿佛是非洲的女巫 , 只要它一响起 , 共产党军队就像着了魔似的 , 全部奋力扑向联军 。 每当这时 , 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