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数据说话:为什么没必要囤粮?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 , 近期部分国家出台限制粮食出口政策 , 引发了社会上对粮食短缺、价格上涨的担忧 , 部分地区市场上出现一些消费者抢购大米、面粉的现象 。
自古民以食为天 ,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手中有粮 , 心中不慌” , 对于国家亦然——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 , 始终被看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 那么 ,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供应情况究竟如何?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 , 近期国际粮价波动是否会对我国粮食价格带来上涨压力?“不慌”的定力和底气何来?
数据最有说服力 。
『疫情』数据说话:为什么没必要囤粮?
文章图片

先说粮食产量 。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数字:我国粮食连年丰收 , 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去年粮食产量达到13277亿斤 , 创历史新高 , 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 , 稻谷供大于求 , 因此可以说“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
再看人均粮食占有量 。 中国有14亿人口 , 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9% 。 尽管如此 , 2010年以来 ,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2019年超过470公斤 , 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
说到粮食库存量 , 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 , 目前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 , 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 。 前不久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 疫情发生以来 , 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 , 除了个别市县 , 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 这些储备粮就是我们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 。
此外 , 我国是全球第一产粮大国 , 同时也是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 。 不过 , 在进口的农产品构成中 , 作为榨油和豆粕饲料用途的大豆占了很大比重 , 而谷物进口量不大 。 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 , 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 , 主要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
正是因为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 , 才有了有关部门回应“粮荒”问题的底气:
“粮食多年丰收 , 库存较为充裕;
夏粮丰收有望 , 春播进展顺利;
口粮完全自给 , 国际影响有限;
米面随买随有 , 不必囤积抢购 。 ”
『疫情』数据说话:为什么没必要囤粮?
文章图片

“产量丰、库存足“ , 应该说足以打消人们对粮食短缺的疑虑 。 但是老百姓抢购囤粮这一非理性行为 , 一方面有疫情造成的恐慌以及从众心理 , 另一方面也受到前一段时间交通运输、人员流动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 担心疫情期间粮食的供应和保障问题 , 简单说就是不仅要“产得出” , 还要“供得上” 。
事实上 , 多年来我国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在保障方面构筑的“三道防线”包括:
充足的原粮储备;
大中城市满足10到15天的成品粮储备;
各地的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 。
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个 , 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 , 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 , 应急储运企业3454家 。 此外 , 还构建完成两级监测体系 , 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以及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
从此次疫情发生后的市场供应情况看 , 这一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 尽管疫情爆发时正值春节假期 , 大部分粮食企业停产放假 , 粮油产量处于低位 , 但是全国粮油市场依旧运行正常 , 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 全国的商场、超市的米面油供应充足 , 价格也保持稳定 。 这一方面与粮食供给、库存充足有关 , 另一方面也与粮油企业及时、快速复工复产有很大关系 。 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 , 截至目前 , 全国应急加工企业复工率已达到88.2% , 复工企业小麦和稻谷的加工能力每天96.2万吨 , 按照每天一人一斤粮计算 , 仅这些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每天的加工能力 , 就够全国14亿人吃一天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