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鱼山路37号青岛美术馆:书画爱好者的聚集场所

半岛采访人员  张文艳
隔天再游大学路,风和日丽,几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这一幕已成日常风景 。大学路与鱼山路拐角处网红打卡地,前两天的小雨,赶跑了几位游客,如今又排起了队,这里是青岛的窗口 。拐进鱼山路,便是青岛美术馆,一个包围在黄瓦红墙里的“高门大院”,一片环绕在名人故居中的楼阁殿堂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优秀建筑群落,经历了原“万字会”、原青岛市图书馆、原青岛市博物馆的驻址变化,如今已经成为书画爱好者的聚集场所 。
37■鱼山路37号青岛美术馆:书画爱好者的聚集场所
文章图片

几经沧桑,图书馆的藏书面临不足的问题,于是政府专门下发文件,指示各机关、团体、学校将所藏1949年以前图书全部上交市图书馆 。“原来的国际俱乐部的一些外文图书,还有日本侵占时期的兴亚院的旧日本文献、《胶州湾》情报调查等,都转到了图书馆”,翟主任说 。半年间,图书馆收到各类图书两万余册,其中,中文平装书一万余册 。对于当时政治形势下认为格调不高的武侠、言情、侦探等通俗文学作品,每种保留一册(后交市文化局,含王度庐、刘云若、还珠楼主、张恨水等作品),其余销毁 。其他则存于市图书馆,其中不乏《四库全书珍本初编》、开明书店版《二十五史》及中外文工具书 。
【37■鱼山路37号青岛美术馆:书画爱好者的聚集场所】著名的藏书家张公制、郑爰居、张铮夫等都先后在青岛定居,他们的藏书楼也跟随而来,比如张铮夫的藏书以目录学著作为主,因而称“千目庐”,还专门收藏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 。
于是,当社会上掀起捐献图书给国家的热潮时,张公制、郑爰居、张铮夫等捐献古籍五千余册 。其中以郑爰居和张铮夫两大藏书家捐赠的古籍最为突出,有明代兰陵笑笑生撰《金瓶梅词话》、蓝田撰《蓝侍御集》、张光启撰《张仲子自娱草》;明末清初的古籍有法若真撰《黄山诗留》以及研究周易的著作《胡峄阳先生遗书》;清代王葆崇的《固有草堂文集》,此书以记载胶州的人物、掌故、地方景观、移民居多,是仅存的绝版书等 。郑爰居领导文管会和市图书馆以这批书为基础,编成了《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书目》等,对传承中华历史和文化,研究山东地方史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950年,图书馆举办了“鲁迅生平·著作”大型展览,鲁迅先生带领创办的图书管理事业,又开展了关于他的展览,如此,是一种特殊的缘分 。
接下来,青岛市政府拨栈桥回澜阁给市图书馆,在阁内开办了报刊阅览室并陈列时事图片,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展现于青岛 。
1952年秋,图书馆全部迁至鱼山路37号 。1953年,奉上级指示改称“青岛市图书馆” 。图书馆采用开架外借方式,当年统计遗失、破损图书达3648册 。同年,对陈旧过时图书进行了第一次剔旧 。两年后,青岛市图书馆有过短暂的地址变更,由鱼山路37号迁至茌平路5号 。此次搬迁时间仓促,仅有三天 。由于该馆舍狭小,不能满足藏书需要,线装书及外文书都存放在宁波路五号大仓库,由一名老同志负责看管 。1956年,青岛市政府为青岛市图书馆定编,为正县(团)级单位,馆下设“部”为科级单位,全馆编制45人 。
1957年5月,图书馆由茌平路复迁回鱼山路37号 。因部分馆舍作为市博物馆筹备处,馆舍面积有所缩小,部分善本古籍移交市博物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