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北宋不止有《清平乐》的宋仁宗,还有金融创新的北宋交子



【北宋】北宋不止有《清平乐》的宋仁宗,还有金融创新的北宋交子
本文插图

谈及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等热点词汇 , 首先浮现人们脑海的是最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比特币、区块链等看似很“潮”的词汇 。 其实 , 金融创新和科技推动金融发展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由来已久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金融创新的强国 。 春秋战国时期 , 门客冯谖为齐国公子孟尝君讨债买义的故事妇孺皆知 。 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回顾这个故事 ,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记载:“驱而之薛 ,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 悉来合券 。 券遍合 , 起 , 矫命以责赐诸民 , 因烧其券 , 民称万岁 。 ”这里的券就是借据 。 由于造纸术在数百年之后的汉朝才出现 , 那时的借条既不是刻在石头或者金属上也不是写在纸上 , 而是写在竹子上的 。 由于当时中国竹简制造和使用技术发达 , 人们普遍用竹简书写文本 。 竹简可以很容易地按照竹节一分为二 , 记录其上的贷款协议就可以方便地分给借贷双方;在讨债和还贷时可以拼合起来 , 以辨认上面的条款 , 这便是记载中“悉来合券”的意思 。 借助竹简 , 借贷双方的契约能以更为简便的方式执行 , 这一金融创新加速了中国古代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 , 使得当时的人可以实现跨城市远距离放贷 。
笔者认为 , 中国历史上最具借鉴意义的金融创新当属北宋四川交子 。 本文将详细分析四川交子的沉浮 , 从大历史的角度考察决定金融创新成败的三大因素: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和金融基础设施 。
【北宋】北宋不止有《清平乐》的宋仁宗,还有金融创新的北宋交子
本文插图

交子出现:技术与市场推动金融创新
【北宋】北宋不止有《清平乐》的宋仁宗,还有金融创新的北宋交子
本文插图

以纸币代替青铜货币是金融体系的巨大创新与进步 。 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的四川 , 名为交子 。 在人类金融史上 , 纸币的创新意义显然不亚于如今的数字货币 。
交子的出现与当时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 中国的造纸术起于西汉 , 发展于东汉 , 成熟于唐代 。 从两汉到唐代的纸张主要是以麻类植物的纤维为原料的麻纸[1] 。 这种麻纸的制作流程最为简单 , 迎合了造纸术初期发展的需求 。 四川地区的气候特别适合麻类植物的生长 , 产出的麻类产品闻名全国 。 杜甫在其诗《客居》中赞赏道:“蜀麻吴盐万古通 , 万解之舟行若风” , 说明四川的麻和江浙的盐是风靡全国的商品 。 由于原材料优良 , 四川的造纸产业一直也很发达 。 从唐朝中晚期开始 , 四川地区凭借麻纸生产的经验与技术 , 造纸工匠也开始技术革新 , 慢慢转向以树皮为原料制造皮纸 。 直到今天 , 造纸企业也是以树木为原料 。 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有光洁坚韧、抗磨损的特性 , 适用于大量印刷与频繁的流通 , 可以满足纸币的使用要求 , 而之前所用的麻纸不符合这些特征 。 四川地区造纸技术的发展 , 从初期简易的麻纸到唐后期高质量的适合做纸币的皮纸 , 这一系列重要的技术革新为纸币的产生奠定了技术条件 。
第二个重要的技术是印刷术 。 如果只有纸张没有印刷 , 纸币只能靠人手画 , 一来速度慢、效率低;二来规范性极差 , 如此纸币是不可能普及的 , 否则复制能力高水平的画家就可以任意“印钞”了 。 一般认为印刷术起源于唐代 , 而从唐代后期至宋代 , 成都恰好是全国雕版印刷术最为发达的城市 。 《宋·国史志》也有记载:“唐末 , 益州始有墨板 , 多术数、字书、小学 。 ”这是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四川的证据 。 再比如 , 唐文宗大和9年(即公元835年) , 东川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西南军区总司令)冯宿在给唐文宗的奏折中写道“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 , 其印历已满天下 。 ”[2]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四川有很多商家刻印出版的日历 , 这些日历在全国很畅销 。 这些都印证了四川有了当时非常先进的雕版印刷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