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银河大帝』须读古今书,《古文观止》之「深虑论」原文、译文:欲知天下事

《深虑论》是明代方孝孺创作的一篇史论 。 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 , 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 , 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 。 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 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 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 , 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 , 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
『神圣银河大帝』须读古今书,《古文观止》之「深虑论」原文、译文:欲知天下事
文章图片
作者: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 , 宁海人 , 字希直 , 一字希古 , 号逊志 , 曾以“逊志”名其书斋 , 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 , 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 , 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 , 亦称“正学先生” , 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 , 被朱棣杀害 。 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原文
虑天下者 , 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 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 然而 ,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 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 , 人事之宜然 , 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 天道也 。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 , 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 , 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 , 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 , 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 。 然而 , 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 , 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 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 , 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 , 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 , 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当秦之世 , 而灭诸侯 , 一天下 。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 变封建而为郡县 。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 , 天子之位可以世守 , 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 , 而卒亡秦之社稷 。 汉惩秦之孤立 , 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 以为同姓之亲 , 可以相继而无变 , 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 武、宣以后 , 稍削析之而分其势 , 以为无事矣 , 而王莽卒移汉祚 。 光武之惩哀、平 , 魏之惩汉 , 晋之惩魏 , 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 而其亡也 , 盖出于所备之外 。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 ,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 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 , 尽释其兵权 , 使力弱而易制 , 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 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 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 , 终至乱亡者 , 何哉?盖智可以谋人 , 而不可以谋天 。
『神圣银河大帝』须读古今书,《古文观止》之「深虑论」原文、译文:欲知天下事
文章图片
译文
秦始皇剿灭诸侯 , 统一天下后 , 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 , 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 。 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 , 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 , 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 , 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 。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 , 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 , 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 , 可以共辅江山 , 不生变乱 , 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 。 汉武帝、汉宣帝之后 , 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 , 削弱他们的势力 , 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 , 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 。 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 , 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 , 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 , 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 , 可他们灭亡的根由 , 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 , 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 。 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 , 却怎么也没想到她 。 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 , 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 , 使其力量削弱 , 容易对付 , 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 。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 , 盖世的才华 , 对国家乱亡的诱因 , 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 , 防范得周密了 , 然而 , 思虑的重心在这边 , 灾祸却在那边产生 , 最终免不了灭亡 , 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 , 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