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永久的档案馆—写在《武汉抗疫日记》前面

微博是永久的档案馆—写在《武汉抗疫日记》前面
文章图片
写在《武汉抗疫日记》发起之际 。
【庚子大疫 , 让历史告诉未来】


中国民间一直神秘流传 , 60年一轮回的庚子年主大凶 。 1840鸦片战争、1900八国联军、1960三年灾害……
但大家都没想到 , 2020庚子开年居然如此凶险!春节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 但21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一个春节 , 将以沉重、灰暗、乃至惨烈的影像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 。
开年伊始 , 新型冠状病毒(请记住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COVID-19 , 而不是什么污名化的“中国病毒”或者“武汉肺炎”!) , 肆虐整个中华大地乃至全球 , 世界各国相继大规模爆发疫情 。 为了抗“疫” , 中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14亿人禁足 , 全民憋在家 , 社会一度近乎停摆 。
坦率说 , 这就是一场和平年代的公共卫生战争!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 而真正的英雄 , 则是武汉本地和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 。 他(她)们 , 真是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抗疫一线啊!
如果以1月23日史无前例的武汉封城为起点 , 那么 , 4月8日武汉解禁便是阶段性终点 。 为了忘却的纪念 , 为了让历史告诉未来 , 我们需要“战后”复盘 , 我们需要记录 , 需要褒奖 , 需要反思 。
那么 , 最好的工具便是互联网 。 拜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之所赐 , 人们生产、消费和传播信息前所未有地发达 , 尤其是“双微”的微信、微博更成了最主要的渠道 。 事实上 , 作为中国最大社交媒体的微博 , 也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了这个历史责任 。

微博是永久的档案馆—写在《武汉抗疫日记》前面
文章图片

(拍摄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志愿者甘俊超)

【微博是永久的档案馆—写在《武汉抗疫日记》前面】
【《武汉抗疫日记》将集结出版】


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 , 武汉从"封城"到“解封”一共经历了76天 。 为了更好的纪念与致敬 , 微博计划将#武汉日记#里医护患者志愿者的抗疫日记集结出版 , 书名《武汉抗疫日记》 。
实际上微博很早就意识到了这次事件的历史意义 , 疫情发生后 , 微博第一时间与@央视新闻联合发起了#武汉日记#征集!1008位医护、235位患者、79位志愿者、15位疫苗志愿者等武汉疫线同胞们以第一视角实名记录了抗疫的亲历 。


他们发布的11万条微博被阅读了90多亿次、被互动了2500万次 。 其中动人的视频日记在@央视新闻 “东方时空”持续播出66天 。 微博成了亿万网友“共同战疫”参与、记录以及见证的平台 。 这份#武汉日记#已成为国内疫情最珍贵的纪录资料 , 也将作为#国家数字记忆#计划特别的一部分 , 入藏@国家图书馆。
因为本书的篇幅有限 , 微博和央视还特邀网民转发该微博并推荐所关注的账号 。 一经采用 , 稿费从优 。 为了保障#武汉抗疫日记#真实性 , 将从认证的抗疫医护/患者/志愿者名单中选 。 名单见疫情防控期间医护及相关非医护人员认证账号公示(4.3)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 出版所得收益全部捐赠#医护后盾#公益计划 。 以公益为初心 , 所得归为公益 。 正当如此!
【武汉抗疫日记 , 是更真实全面的历史记忆】


在疫情期间 , 很多人都在记所谓“封城日记” 。 而Ta们最重要的传播渠道便是微博 , 没有之一 。
原因很简单 , 微博是开放性的、有系统自净能力、国民级别的 。 放眼中国互联网甚至一切具备传媒属性的行业 , 还没有一个平台能替代微博 。 微博的核心价值在于“全域传播+破圈”!热点事件的传播和打破圈层的讨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KOL意见领袖生态 。 热点事件传播和讨论的最大平台仍然只有微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