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雪域新城传大爱 写在北京对口支援玉树10周年之际

雪域新城传大爱——写在北京对口支援玉树10周年之际
新华社西宁4月15日电  题:雪域新城传大爱——写在北京对口支援玉树10周年之际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凯、王大千
身负重托,暂别亲人,一任接一任的北京援青干部背起行囊,奔赴三江源头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始援建之旅 。
江山远阔,十年同舟共济,跨越了空间距离 。用首善标准抓好项目,以抗灾重建传递大爱,北京智慧在玉树开花结果 。
千里援建民为先
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这里许多地方被称作“生命禁区”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北京响应中央号召,派出最好的援建队伍,全面拉开对口援建玉树的大幕 。
“来时不适应,干了放不下,走后舍不得 。”第一批北京援青干部领队张光连的一句话,成为此后援建团队的共同感受,“带着使命来,我们都是一心为民 。”
以民为本,安居为先 。灾后重建伊始,前方指挥部请来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综合考虑外观、供水、排水、垃圾收运等多种功能,先后设计出30版图纸,定稿12版,对隆宝镇、哈秀乡实施全面重建 。
这些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北京干部和专家,在极度缺氧环境中,住帐篷、画规划图、与工人同吃同劳动 。带着冰碴的水流入喉咙,工地的风沙刮过脸颊,艰苦磨砺中,对口援建高标准开局 。
安居富民暖民心 。囊谦县白扎林场66户264名贫困农牧民,过去常在“盼雪”和“怕雪”的矛盾中纠结 。2016年,第三批北京援青团队投资1520万元,建设农牧民扶贫搬迁项目 。白扎乡巴麦村贫困户俄金告诉采访人员,现在,冬天人畜都住“暖房”,夏季轮牧时,房子交给旅游公司经营,去年仅此一项就增收2万元 。
10年来,北京累计投入住房安全保障项目资金约3.68亿元,实施易地搬迁等各类项目15个,2484户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
“造血”“扶智”谋长远
【北京@雪域新城传大爱 写在北京对口支援玉树10周年之际】对口支援带来深层次改变,变在自强不息的发展能力上,变在直面未来的信心勇气上 。“各族干部群众争着干,我们帮着干 。”第三批北京援青干部左新文说,如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自强奋斗”的认识在玉树已深入人心 。
几年前,称多县称文镇饲草料加工厂的产能很不稳定,53岁的才文多藏为此一筹莫展 。2018年7月,北京开展深度帮扶,他所在的饲草料厂扩规升级 。“现在,北京产业消费扶贫双创中心有玉树特产的固定展台,称多的牦牛肉销量好,作为产业链前端的饲草料加工厂也联动增收,去年一年工厂的收入就达30万元 。”
产业帮扶激发内生动力,人才“扶智”推动长远发展 。针对玉树地区教育和医疗短板,北京把优质资源和干部人才“组团式”送到玉树,176名北京援青干部人才中,教育、医疗专家近三分之一 。
在北京援青团队带领下,玉树州人民医院0-1岁住院婴幼儿死亡率下降10个百分点,成功救治三胞胎更是创造了高海拔早产极低体重儿存活的奇迹 。在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北京先后派来6个顶尖专家团队帮扶,2018年,财会专业学生代表青海省参加国家级比赛,成为玉树教育史上第一次……
创造历史,改变未来 。搭桥、交心、传技术、讲经验,援青干部为玉树留下了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阻断因病、因学的贫困代际传递,充实了力量 。
心手相连同奋进
第四批北京援青医疗团队领队郭勇随身带着一本小学藏语文课本 。自从加入援青团队,他就开始学习藏语 。“有一次我对着商铺门牌练发音,路过的藏族老人热心指导我,邀我去家里做客,还把孙女的课本送给了我 。”郭勇说 。
一批批北京援青干部以真心换回了玉树群众的认可 。“汉族好门巴(医生)”“校长阿吾(老哥)”有口皆碑,送往医院、学校的哈达、锦旗,以及声声恳切的“瓜真切(谢谢)”,成为他们与各族群众交流交融的充沛动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