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我在成都修古籍:扎根洛带古镇的一群年轻人( 二 )
8年时间 , 虽然修复了无数古籍字画 , 但经手的作品 , 施英涛总是熟悉的 。 看着一件残破的古籍被修好 , 他的内心总是被成就感充满 。 多少钱成交 , 他不在意 , 但东西能被骄傲地交出去 , 能让几百年前古人的智慧从碎纸片中还原并呈现在世人面前 , 这是让他开心的 。
在数次更换的工作里 , 这是施英涛待得最久、也最开心的岗位 。 “在这个地方 , 大家都没什么计较 。 这也是值得我付出一生的职业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23岁“新手”
第一次触摸古籍感到紧张
很有趣的工作 , 也很“治愈”
23岁的黎彦君 , 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里最年轻的古籍修复师 。 她穿着朴素 , 戴着副黑框眼镜 , 谈及工作时 , 镜片后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 随后双眸弯成一道月牙对采访人员说:“这是一项十分有趣的工作 , 我不是强迫症 , 但这项工作真的很‘治愈’ 。 ”
这份连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快乐 , 陪伴她3年 , 延续至今 。
黎彦君也是专科毕业 , 大学毕业后偶然发现中心在做古籍修复培训 , 培训结束就留了下来。 和施英涛一样 , 黎彦君刚来时的学徒生涯 , 也是“很枯燥难熬的” 。 拆线、配纸、调浆糊、补洞、托表、隐补、喷水压平、压实……这些工作都是古籍修复中最基础也最繁琐的部分 。 春去秋来 , 时间在这座古朴的小楼里流转 , 黎彦君和师傅在操作台前 , 往往一坐就是一天 。
“紧张!”谈及第一次触摸古籍的感受 , 黎彦君说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和现在的印刷纸张不同 , 古籍所用纸张都是手工纸 , 放在光下微微透亮 。 “手指甫一摸上去 , 浓郁的书香伴随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 因为太紧张 , 手都在微微发抖 。 ”
除了紧张 , 她还将这种心情归结为敬畏 。 “这是先贤智慧的体现 , 每一件都弥足珍贵 , 不能由着自己想法动手 , 一旦出现二次损坏 , 可能很难再复原 。 ”
75岁老馆长
四川气候导致古籍保存不易
超百万件馆藏纸质文物亟待修复
馆长彭德泉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 古籍不限于书籍 , 字画、碑帖、拓片等都在此范畴 。 由于气候等各种原因 , 有的善本古籍浑身虫洞 , 有的整套书页黏成书砖 , 有的珍贵碑帖全是黑霉 , 都亟待进行抢救性修复 。 成立于2009年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 , 是针对全国纸质文献修复保护的非盈利机构 , 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 。 截至2019年年底修复了超1.7万册(件)古籍 。
在一众年轻的古籍修复师里 , 75岁的彭德泉看上去毫不违和 。 彭德泉是中心的创始人之一 , 也是博物馆负责人 , 他身形清瘦 , 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 。
2009年 ,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挂牌成立 , 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的国内26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中唯一的民营机构 。 10余年来 , 从最初的五六人到现在的30余人 , 从最开始的放不下东西的狭窄空间到现在1100余平方米的三层小楼 , 中心历经曲折 , 做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纸质文献修复团队 , 也是同期抢救修复古籍最多的团队 。
“我们修复的古籍很多是极为珍贵的 , 比如唐开元九年《敦煌遗书》残卷、清代李调元编印的160册《函海》等 。 ”彭德泉介绍 , 从精美拓片到古代川剧剧本 , 从李鸿章的条轴对联到朱拓的汉代瓦当 , 在修复师们的努力下 , 这些古籍重新与世人见面 。
彭德泉表示 , 四川地域特殊 , 气候闷热潮湿 , 所以书籍霉变、虫蛀、酸化、脆化、絮化、粘连等损坏非常严重 。 “据不完全统计 , 全国共有5000万册(件)古籍 , 四川作为一个文献大省 , 馆藏的纸质文物有200多万册(件) , 亟待修复的就占了半数以上 。 这都是相当保守的数字 。 ”他反复强调 。
从人员配备来看 , 目前全国共有1000余位专业从事纸质修复的工作者 , 四川有60人左右 , “是真正的‘国宝’ 。 这行的报酬低 , 如果不是对古籍存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 是做不了保护抢救工作的 。 ”彭德泉说 。
推荐阅读
- 人民网@沙坪坝:发放100万电子消费劵提振消费信心
- 「人民网」从无人问津到粉丝百万 一个主播背后的秘密
- 敖大爷@密集恐惧症慎入!成都一街道几十颗树爬满小黄虫,怎么回事?
- [人民网]大漠“桃花林”护绿人
- 「人民网」“两碗粉”的距离 四川绵阳至广西北海首通直达动车了
- #人民网#人民日报:无锡锡商银行开业
- 【成都检察】花开天府·云赏花|蓝花楹绽放,月城西昌变紫海
- 人民网@鄂滇两地警方联手加强毒品“堵源截流”
- #人民网#离汉返京
- 【人民网】雷神山医院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