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我在成都修古籍:扎根洛带古镇的一群年轻人
【#人民网#我在成都修古籍:扎根洛带古镇的一群年轻人】
本文插图
博物馆里的古籍修复师们
本文插图
博物馆里展览的破损古籍
平均36岁 , 扎根洛带古镇的一群年轻人
用手艺和初心 , 让历经虫蛀、鼠啮、霉蚀的古籍“返老还童” 并受到《****》关注
“和字画古籍对话 , 没有容错率”
龙泉山 , 洛带古镇 , 青山环绕 。
4月13日上午10点 , 洛带古镇街头清冽之气尚存 , 雨水沿屋顶飞檐翘角而下 , 打在行人伞上发出滴答的闷响 。 由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建的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 , 坐落于此 。 这是中国第一家 , 也是唯一一家专业展示纸质文献修复技艺的博物馆 。
在这座三层小楼里 , 古籍经过修复师们的“鬼斧神工” , 可以穿越时空隧道“返老还童” 。 近日 , 这家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还上了《****》 。
博物馆有30余位古籍文献修复师 , 平均年龄只有36岁 。 13日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采访了这些年轻的古籍修复师 , 看他们如何通过双手 , “唤醒”那些垂垂老矣的古籍 。
34岁“老师傅”
学徒时期很难熬 , 月薪仅千来元
“这是值得我付出一生的职业”
上午9点 , 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们就已抵达岗位 , 大家都安安静静有节奏地各自忙碌着 , 有一种独属于这里的劳动的韵律——修复师之间几无对话 , 面前是呈扇形排开的工具:镊子、挑针、竹启子、剪刀、毛笔等 。 藉由这些工具 , 修复师们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籍得以重现生机 。
34岁的施英涛是这里的字画修复师 , 他是在26岁那年进来的 。 在这里 , 每个初来的人都要熬过9个月的学徒期 , 跟着老师傅打打下手 , 手把手学艺 。 每天 , 他帮师傅擦桌子 , 干些杂活儿 , 师傅开始工作了 , 自己则在一旁学补洞 , 调浆糊 , 学托表……
施英涛是一个瘦高结实的小伙儿 , 8年前 , 中心招古籍修复师 , 他在人才市场看到了 , “觉得新鲜好奇就进来了” 。 在这之前 , 他换过七八种职业 , 做得最久的是影楼摄影师 。
他坦言 , 这是一种绝对的转变 。 施英涛大学专业是电子商务 , 此前从未想过和文字工作沾边 。 谈及自己的性格 , 他腼腆一笑 , 耳根子一红 , 从牙缝中挤出“那是相当跳脱”六个字 , 说完又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
他并不认为学历、专业是从事古籍修复的障碍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中心30余位古籍修复师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 , “来这里之前 , 他们有的是高学历公务员 , 有的是出租车司机 , 还有放弃高收入的汽车销售经理 。 ”但不管是谁 , 活儿 , 都得严谨踏实地干 。
大多数人都提及 , 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儿 。 施英涛刚来的9个月 , 坐在板凳上 , 反复补了几个月的洞 , 调了几个月的浆糊 , 练了几个月的基本功 。 “古籍都十分珍贵 , 学徒的这几个月 , 碰不到古籍 。 ”
这是一个清苦的活儿 , 从学徒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 施英涛月收入都只有一千来元 。
这也是一个费神的活儿 。 8年里 , 施英涛从最开始的古籍修复转为字画修复 , 两者都有20多道工序 。 古籍修复几乎全程需要坐着干 , 字画则需站着 , 时间少则月余 , 长达几年 , “久而久之 , 颈椎、腰部都不太好使了 。 ”
这还是一个要沉下心来的活儿 。 施英涛告诉采访人员 , 古籍修复师是一个冷门职业 , 技术性强 , 入门也较难 。 “必须全神贯注地揣摩古籍的特性 , 连纸张的厚度、PH值都得一一测验 , 和字画古籍对话 , 没有容错率 。 ”在这里 , 上班时间不允许大家交流工作以外的话题 , 对于性格“相当跳脱”的施英涛来说 , “刚开始非常难熬 , 后来习惯了也就做下来了” 。
推荐阅读
- 人民网@沙坪坝:发放100万电子消费劵提振消费信心
- 「人民网」从无人问津到粉丝百万 一个主播背后的秘密
- 敖大爷@密集恐惧症慎入!成都一街道几十颗树爬满小黄虫,怎么回事?
- [人民网]大漠“桃花林”护绿人
- 「人民网」“两碗粉”的距离 四川绵阳至广西北海首通直达动车了
- #人民网#人民日报:无锡锡商银行开业
- 【成都检察】花开天府·云赏花|蓝花楹绽放,月城西昌变紫海
- 人民网@鄂滇两地警方联手加强毒品“堵源截流”
- #人民网#离汉返京
- 【人民网】雷神山医院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