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二 )


单楠楠:最难忘队友情
单楠楠是市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主治医师 , 老家在辽宁 , 母亲3年前染病不幸去世 , 父亲体弱多病 , 但单楠楠一直一心扑在工作上 , 年前科里的同事劝他休假探亲 , 他说每年春节ICU都是最忙碌的 , 留下来值班和大家一起救治患者最充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单楠楠第一时间表示 , 家里老人和孩子不在身边 , 没有后顾之忧 , 随时可以到一线去 。接到医务部要派他去湖北支援的电话 , 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第二天便理光了头发 , 笑着对同事们说:“这样的头型最流行!”
单楠楠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 工作强度大 , 有创操作多 , 感染风险高 , 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救人 , 其次才是自己感染的问题 , 虽然在操作过程中也有恐惧 , 但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单楠楠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倾尽重症所有手段 , 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纤维支气管镜盥洗吸痰、血液净化、体外膜肺等等 。只要患者需要 , 他就不惧风险 , 全力以赴 。
看到病情危重、呼吸困难、身子插满管子的患者 , 队员们的心情都很沉重、难过 。单楠楠和在一起工作的队友在穿戴好防护措施后 , 都会互相帮忙细心的整理 , 生怕防护不到位 , 边整理、边沟通 , 利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做一个简短的心理疏导 , 使彼此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 , 工作更加有信心 。医护人员24小时盯守 , 全力救治 , 一晚上可能要经历好几个抢救 , 每个人都是超负荷工作 , 身心俱疲 , 每当这个时候 , 一起工作的队友都会比个手势 , 拍下肩膀 , 互相加油打气 ,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 。
由于支援的医护人员来自天南海北 , 武汉当地队员担心外地队员吃不惯医院里的饭菜 , 会在上夜班时给大家带些自己家里包的饺子 , 饺子不贵 , 队友情却无比珍贵 , 吃着热乎的饺子 , 那一刻 , 真的是暖到了心里 。
有一次 , 单楠楠上了一天一宿的班 , 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驻地 , 累到只想把自己关起来睡一大觉 , 等他醒来时 , 发现房门口整齐的放了两份盒饭 , 这时他才知道 , 原来已经错过了两顿饭 。队友知道他下夜班 , 怕影响他休息 , 就帮他打完饭悄悄地放在门口 , 没有多余的语言 , 但是在异地他乡 , 这样的关心已经足够感动 。
重症的患者随时面临死亡 , 每当单楠楠去和家属交代病情时 , 得知他是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的队员 , 家属心里悲痛但仍不忘感激援鄂医疗队的帮助 。虽然经历过很多生离死别的场面 , 心里格外难过 , 但看到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好转 , 能脱离呼吸机转到普通病房 , 他觉得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
孙家润:抗疫就是要心手相连 , 共克艰难
孙家润 , 2008年考入原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 2013年6月毕业分配至原济南军区 , 在四类艰苦海岛工作4余年后随部队移防调整至陆军吉林某边防旅 。曾任营军医、营卫生所所长 , 2018年转业至市医院 , 现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从得知疫情发生的那一刻开始 , 他就与科室里的共产党员们一同带头在“请战书”上签了字 , 申请坚守在抗击疫情的一线 。对此 , 他的父母是有担心的 , 但始终都非常支持他 , 孙家润说 , 他是他们科里上前线的“最佳”人选 。党员责任、医者天职、军人使命 , “三重”身份让他有着加倍的使命感和担当 。
1月25日 , 由市人民医院接管原海拉尔区传染病医院 , 成立市医院新冠病毒感染救治中心 , 孙家润作为第一批派驻救治中心医疗队员 , 当日中午就深入到隔离病房开展留观患者救治工作 。之后 , 他又作为我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 第一时间响应号召 , 危难时刻冲锋在防控第一线 , 充分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2月15日 , 孙家润所在医疗队经武汉最终到达荆门市 , 虽然有心理上的准备 ,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 仍充满了挑战 。所在医院是非传染病专科医院 , 需要最大程度的将其改造为符合传染病要求的医院 , 尤其是硬件设施与感控要求的结合 。通过医疗队医生与感控医师护理组的共同合作 , 完成了三区两通道的改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