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文史」“火烧眉毛”的宋仁宗,组建了“宣毅军”,却埋下无法掌握的变数


宋仁宗宝元元年 , 西夏国主李元昊自称“大夏皇帝” , 挑起了新一波的宋夏战争 。
旋即几次关键战役的大败 , 深深地重创了宋朝军队及其统治秩序 , 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
具体而言 , 接二连三的军事挫败 , 对当时宋廷所造成的影响有两方面 。
一方面 , 军事上的失败迫使宋廷必须大量抽调内地的军队 , 去填补陕西前线的战力空缺 , 进而前线以外的地区 , 呈现了“军事真空”的状态 。
另一方面 , 为了弥补各地战力不足的情况 , 宋廷开始在各地强募平民为兵 , 使得军队的数量迅速增加 , 而随之膨胀的军费 , 也对朝廷的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 。
其实 , 在“澶渊之盟”前 , 宋廷为了对抗外敌而扩大军事动员 , 不乏其例 。 不过 , 那些动员大多是以暂时性的征兵为主 , 那些士兵仍需务农 , 并非以兵为业 , 故朝廷无须花费大笔资材来担养他们的生计 , 不会给财政带来过重的负担 。
然而 , 当面对军事威胁时 , “火烧眉毛”的宋仁宗却未师法前朝 , 反倒是大幅扩张正规禁军的规模 , 组建起了一支“宣毅军” , 来补充战力 。
而让宋仁宗做出这番改弦易辙的 , 是当时在文臣之间甚嚣尘上的“土兵论” 。

「玲珑文史」“火烧眉毛”的宋仁宗,组建了“宣毅军”,却埋下无法掌握的变数
本文插图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土兵论”并非毫无缺陷
“土兵论”就是以土人(即生长于当地之人) , 作为该地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 来取代“更戍法”下必须常年到他乡执行任务的禁、厢军 。
事实上 , “土兵论”并非始见于宋仁宗时代 , 早在宋真宗时就有人提出过 。 咸平年间 , 一位尚未入仕的文人陈贯 , 就曾上书提议 。
陈贯认为 , 禁军常年待在京师休养 , 不如边境居民那般熟悉敌情、地势;而且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乡 , 当地居民态度积极 , 不会像禁军一样既消极又骄惰 。
陈贯的意见 , 虽然在当时没有被宋真宗接受 , 但在“澶渊之盟”后 , 其意见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施行 。
宋真宗对于边境的防御部署 , 逐渐由地方的厢军或乡兵 , 来取代所费不赀的中央禁军 , 并且允许这些地方守军的兵籍可以“父子相代” , 或者由当地居民替代 , 而不必再经过中央的拣选 。
不过即便如此 , 宋真宗并未有意让“土兵”取代全部的禁军 。

「玲珑文史」“火烧眉毛”的宋仁宗,组建了“宣毅军”,却埋下无法掌握的变数
本文插图

《清平乐》宋真宗剧照
宋真宗承认“土兵”的确有其优点——“皆劲勇 , 且知山川道路” 。 但他并不认为其能完全取代禁军 , 因而对“土兵”的员额进行了限制 。
事实上 , “土兵”绝非陈贯所形容的那般毫无缺陷 。
“土兵”虽然能掌握边境的军情及地利 , 但是他们的武艺却有待质疑 。 如大中祥符年间 , 一位在河东任职的武臣就指出:当地“土兵”虽擅长骑马 , 但疏于战技 。 因此 , 他建议朝廷指派京师禁军的有能之人 , 前去担任当地“土兵”的队长 , 借以提升其素质 。
宋仁宗虽然搁置了“土兵论” , 但似乎有所动摇
宋仁宗即位后 , 类似陈贯主张的意见 , 仍时有所闻 。
宋夏战争爆发之后 , 主持西北军事的夏竦 , 更是大力鼓吹“土兵”的好处 。 他上书请求“募土人为兵 , 号神虎保捷 , 州各一二千人 , 以代东兵 。 ”
对此 , 他的理由如下:
“今募土兵 , 一则劲悍……二则识山川道路……三则代东兵归卫京师……四则岁省刍粮巨万……”
在夏竦的分析中 , 他对“土兵”之利的看法 , 大致跟当年陈贯的主张类似 。 除此之外 , 他还提醒宋仁宗:招募“土兵” , 另有两点额外的好处 。
其一 , 当年陕西收成不好 , 刚好可以用“募当地居民为兵”的方式来实施救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