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玉树:“光明天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二 )


(三)
在国网玉树供电公司采访期间 , 建设部主任赵俊文说了这样一组令人唏嘘的数据--施工点海拔高度落差达千米 , 地形变化多样 , 沿线覆盖了高山、雪岭、草甸、湿地、沼泽等多种地形地貌 。 每座铁塔都是一座里程碑 , 云端的电力工人努力适应着平均4300米的高海拔和只有平原地区60%的含氧量 。 冬季气温零下18度的严寒让他们总穿着厚厚的冬装 , 干燥的气候使他们的嘴唇总是干燥 , 青肿 。
在谈到在玉树进行电网建设工作时 , 这位从2013年10月援建玉树并工作至今的"老玉树"叹了一口说:"这就是玉树 , 工作艰苦没办法 , 必须克服 。 "
「玉树」【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玉树:“光明天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文章图片

电力工作者们正在修整线路 。
是的 , 他们克服了 。 有效施工期短--工程从开工到投产只有一年时间 , 但沿线气候条件恶劣 , 天气寒冷 , 每年仅有4月至10月大约半年的有效施工期;
克服了建设者健康保障--建设者面临缺氧、高寒、风雪等极端气候条件 , 要持续挑战体能极限 , 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难 , 外协工因不适应高原环境流失率高;
克服了物资供应困难大--工程所需变电、输电设备物资种类数量多 , 招标生产周期短 , 运距长、路况差;
克服了科技创新任务重--供电线路穿越高海拔地区 , 电气标准要求高 。 线路输电距离长 , 加之玉树地区电网架薄弱 , 电压和频率稳定问题突出 , 冻土、设备外绝缘、系统稳定控制等专题研究迫在眉睫;
更为重要的是 , 他们克服了保护生态的高要求 。 为保护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 电力建设者逢山不开路、遇水不架桥 , 以最原始、最艰苦的办法 , 用骡马驮运电力物资 , 用双手掏挖铁塔基础 , 在当时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生态电力建设攻坚战 。
「玉树」【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玉树:“光明天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文章图片

行走在"天边"的电网骡子队 。
这其中就产生了一支独特的运输队--骡子队 。 赵俊文告诉采访人员 , 当时因施工期紧张 , 加之山高坡陡 , 安装高压铁塔很困难 。 如果按常规施工 , 就必须先用机械劈山修路 , 再运输材料上山 。 这样不仅会拉长工期 , 而且势必会破坏山体和植被 , 甚至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 。 正当他们犯愁时 , 有人向他们推介了四川凉山的骡子队 。 "有了骡子组成的特殊运输队 , 不仅加快了工期 , 又保护了生态 , 真是一举两得 。 "
他们用尽一切智慧和办法 , 硬是在玉树的群山江河之间架起了一条传送光明的线路 。
当被问起330千伏、110千伏等电网工程有哪些实质性意义时 , 赵俊文打了一个这样的比方 , 330千伏好比大动脉是主网 , 110千伏则能保证各县的用电需求 , 35千伏则是各乡 , 10千伏就是通往村落 , 这样一来电网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街头巷尾和千家万户 。 赵俊文说 , 目前玉树供电质量稳定可靠 , 主要供电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农网规划目标 , 同时也建成了一市五县13个乡镇供电营业所 , 将供电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 "在玉树 , 牧民居住大多很分散 , 为了一户牧民拉一根电网的例子有很多 , 只要人人都用上电 , 我们再辛苦也值了 。 "
「玉树」【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玉树:“光明天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文章图片

新玉树夜景航拍 。
【「玉树」【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玉树:“光明天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如今的玉树 , 校园书声琅琅 , 医疗条件现代化且功能齐备 , 条条道路通往大山内外 , 条条"光明天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 每当夜晚降临 , 点点灯光将城镇内装扮得璀璨迷人 , 而在大山深处 , 劳累了一天的牧民们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节目 , 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写着作业……这一切 , 玉树在见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