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纪念玉树地震十周年:五方面防范化解中国地震灾害风险

中新社北京4月14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时值玉树地震10周年之际,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提出,要从依法防治、筑牢基础、推进工程、构建体系、提高能力五方面防范化解中国地震灾害风险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建议,积极推进将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覆盖率、地震区划精度两个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 。
地震■纪念玉树地震十周年:五方面防范化解中国地震灾害风险
文章图片

资料图:2020年青海玉树城市新颜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供图
五方面防范化解中国地震灾害风险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认为,从玉树地震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防范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
一是依法防治地震灾害风险 。进一步系统梳理和修订防震减灾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重大急需标准,提高法治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制度体系 。
二是筑牢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 。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配合、高效科学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设,强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健全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 。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地震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发展 。
三是推进实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重点工程 。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继续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评估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摸清灾害风险底数 。实施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
四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共同体 。加快推进地震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形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控治理“一张网”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前沿科技与地震业务平台深度融合,打造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平台 。
五是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民众地震安全需求为导向,优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科学布局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精准的地震安全公共服务 。进一步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全面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 。
两个地震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指出,科学避让地震活动断层、合理确定抗震设防参数是科学合理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
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启在即,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一要积极推进将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覆盖率、地震区划精度两个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从制度设计上鼓励各级政府在地震灾害风险调查方面实打实地投入资源和力量,推进相关工作 。
二要以风险为导向,科学规划未来五年地震活动断层探察、沉积层结构探测等地震危险源调查资源投入,保障各项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地震安全 。
三要强化地震区划工作,统筹利用现有资源、真正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建立满足各类现代化工程规划建设需求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与标准体系,形成不同尺度、不同精度的地震区划产品系列,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
中国逾58%大陆国土面积处于地震高风险区
玉树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 。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表示,中国地震灾害严重,超过58%的大陆国土面积和将近55%的人口处于7度以上的地震高风险区,城市老旧房屋许多还没有抗震除险加固,农村有近190亿平米房屋还没有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些震级不高的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仍有发生 。
同时,公众地震安全风险和危机意识还不强,应对地震灾害的知识和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中国对已知地震活动断层开展探测工作的尚不足30%,地震灾害风险底数还不完全掌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