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 疫情下几名中国留学生的故事( 三 )


很快 , 抗疫互助群扩展到5个 , 药品爱心互助群成立 , 有国内专家在线答疑的医疗咨询群也在全英学联组织下建立起来 。 变得越来越忙碌的马玉洁感觉“好像在打怪修炼 , 而自己升级得超快” 。
行 动
大西洋另一边 , 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中国学生会会长、大四学生张津瑶同样在奔忙 。
得知自己所在的俄克拉荷马州出现确诊病例后 , 她的第一反应是“有同学还没买到口罩” 。
也许是受医生父母的影响 , 这个23岁的女孩总喜欢“操心别人的事” 。 她与学生会骨干商议决定 , 利用准备办活动的经费帮同学们采买防护口罩 , 确保每人手中至少有20副 。
初步统计 , 在校70多名中国师生中 , 25人需要学生会“救急” 。 张津瑶怕“买得慢、发得慢 , 让大家生病了怎么办” , 于是连夜寻找身边能最快配送的口罩资源 , 并向父母求教如何鉴别口罩安全性 。
幸运的是 , 450副口罩顺利购得并符合防护要求 。 张津瑶做好防护 , 给收到的口罩消毒 , 再把它们分装进袋子 , 并在袋子上大字书写领取人姓名和临时编号 , “帮助大家在领取时快速找到自己的那份 , 减少聚集时间” 。
从学生会提出发口罩 , 到报名师生领到口罩 , 仅用了一天时间 。 “在美国装个电视都要两个月 , 你们太给力了!”有同学说 。
同一时刻 , 翟若阳正与全法学联医疗咨询小组成员一起 , 为留守的同学们构筑心理防疫线 。
法国出现确诊病例后 , 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早早做好了生活物资、防护物资双重准备 。 但翟若阳发现 , 当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袭来 , 一些同学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 , 恐慌在留学生群体中逐渐蔓延 。
与平时的随和幽默不同 , 翟若阳在当地华人和留学生群里严肃起来:“请大家不要再频繁发送类似‘今天又确诊了多少人’的新闻 , 不要徒增恐慌 。 ”全法学联也在此时开设了线上聊天室甚至游戏群 , 给留学生一个负能量的宣泄口 。
3月9日 , 在驻法大使领馆教育处组织下 , 全法学联医疗咨询小组群成立 。 翟若阳看到号召后马上报名 , 他加入时 , 群里已经有许多国内大名鼎鼎的医生在列 。
“同学们进群时都很慌 , 但过段时间会恢复平静 , 医生前辈的临床诊断让我叹为观止 。 ”翟若阳回忆 , “有同学一进群就说自己感染了 , 我们一问发现他既没有拍过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也没有做过试剂盒检测 , 再细问发现根本没有呼吸道症状 , 解释后 , 同学也就淡定下来 。 ”
得到及时、专业的回复 , 对处于疫情恐慌中的人至关重要 。 “在国内大家特别信赖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 , 而对于海外学子来说 , 他们也需要说中文的专业人士来给予心理安慰 。 4月4日 , 驻法大使馆邀请张文宏教授与在法华人华侨、留学生连线 , 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 ”翟若阳说 , “定心丸多了 , 现在留守的同学们也淡定多了 , 有人晒美食 , 有人说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家补补功课 。 ”
牵 挂
“我从没见过父母穿戴全套防护装备 , 裹得那么严实 。 ”回忆起春节前后 , 父母双双放弃休假 , 坚守医疗岗位的时刻 , 张津瑶感到既骄傲又心疼 。 印象里 , 父亲是挺“糙”的人 , 但看到视频中 , 穿着防护服的父亲和自己说“放心吧” , 她每次都扭过头抹眼泪 。
疫情上半场 , 看着国内数据地图一点点变红 , 中国留学生、华人华侨时刻牵挂着国内的家人、同胞 , 奔走世界各地为祖国募捐、采买防护物资 。 而让大家始料未及的是 , 疫情很快在海外暴发 。 “我和爸妈的对话 , 这时候角色也调换过来 。 ”张津瑶说 。
比起海外留学生 , 他们的家长此时心里更焦急 。 利兹大学中国学联家长群建立后 , 群里不间断的信息一度让马玉洁“喘不过气来” 。
“有催促发防疫药品的 , 有质问为什么孩子还没领到‘健康包’的 , 也有让我们建方舱医院的……”马玉洁坦言 , 自己难免觉得无奈和委屈 , 但又非常理解家长们的心情 , 她与其他学联成员就一遍又一遍地解释 , “好在同学们也开始安抚父母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