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 疫情下几名中国留学生的故事( 二 )


“毕业答辩那天 , 看到教学楼里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 , 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过度紧张了 。 ”徐庆蒙心里有说不清的忐忑 。
选 择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出现了 。
一天下午 , 舍友热情地打招呼:“嘿徐 , 我们班有人确诊了 。 ”“那种漫不经心的语气 , 就好像在说‘我们下周开个派对’ 。 ”
此时 , 意大利确诊人数以每天超500人的速度增长 , 而学校仍然没有停课 。 已经完成答辩的徐庆蒙终于决定 , 回国 。
她仔细了解了国内入境相关政策和防疫规定 , 与父母、居委会、街道、区防疫指挥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大使馆等多次联系报备 , 并准备了双重口罩、手套、帽子、靴子、充当防护服的雨衣 , 尽可能减少自身暴露 。
当地时间3月9日晚 , 原定次日启程的徐庆蒙得知了意大利政府宣布的“封国”消息 , 她一边把自己“全副武装” , 提早5个小时启程 , 一边又为可能的滞留做着准备 。
出境机场旅客众多 , 华人面孔都做了很严实的防护 。 “决不能千里带毒回国 , 是我们的共识 。 ”徐庆蒙说 。
罗马、莫斯科、上海 , 16小时的飞行经历并不是没有过 , 但这一次 , 徐庆蒙的“心情完全不同” 。 飞机上 , 身边其他国家的旅客连口罩都不戴 , 这让她几乎不敢合眼 。
最后的三小时 , 徐庆蒙感到双脚开始肿胀 , 呼吸也有些困难 。 她想起平时做运动时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办法:把3小时分成3个1小时来过 , 强制自己在脑子里构思要给导师、同学发的邮件 , 剩下最后45分钟拆成3个15分钟继续熬 。
飞机落地刹那 , 她如释重负 。
北京时间3月11日下午3点 , 徐庆蒙到达隔离宾馆 。 和她一样的回国方式 , 后来被网友们称为“教科书式回国” 。
“你们吃过饭了吗?”隔离宾馆前台工作人员的一句话 , 让徐庆蒙顿时哽住了 。 “大家都戴着口罩 , 我分不清谁是谁 , 但每个人都在一直说‘谢谢’ 。 ”接过饭菜 , 热腾腾的温度从手掌传递到心里 , 她再也忍不住眼泪 。
事实上 , 在160万中国海外留学人员里 , 像徐庆蒙一样选择回国的仅是少数 。 截至3月底 , 仍有142万留学人员因种种原因选择“留守”海外 , 互帮互助对抗疫情 。 正在英国利兹大学读大三的马玉洁就是其中之一 。
由于国内疫情刚刚稳定 , 又正值英国大学的期末和毕业季 , 许多在英留学生都选择留守 。 作为利兹大学中国学联秘书长 , 马玉洁此时还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担任学联防疫联络员 , 整合并传达防疫讯息 , 在驻外使领馆、留学生及其家长中间做各种沟通 。
“其实我非常紧张 , 怕做错事、怕说错话 。 ”马玉洁坦言 , “但疫情当前 , 总要有人站出来 , 我想如果需要 , 那便是我 。 ”她与其他12名同学组成了防疫中枢小组 。
3月中旬 , 小组建立了“留守利兹抗疫互助群” 。 马玉洁“生怕错过每一个可能帮助到同学的信息” , 除了每天5小时写论文的时间外 , 其他时候几乎都在使领馆、英国政府、学校等各个官方平台和互助群中来回切换 。
【「疫情」细理游子绪 , 菰米似故乡 疫情下几名中国留学生的故事】这时 , 有个疑似感染的同学“找上门”来 。
“我已经发烧两周了 , 打英国医疗求助电话 , 他们就让我自我隔离……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出门了 , 症状一点儿也没有消退……”这位同学在群里求助 。
感受到求助者内心的崩溃 , 防疫中枢小组几名成员顾不上考虑太多 , 穿戴好手头现有的防护装备便送他去医院急诊 , 希望能做一个核酸检测 。 但由于利兹市当时还未报告确诊病例 , 他们跑了3家医院都被拒绝了 。
“或许因为身边有人陪伴 , 说着中文 , 这位同学的情绪一点点平静下来 。 回去后 , 他的病情开始好转 , 最终自愈 。 ”这也让马玉洁意识到 , 同学们需要帮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