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書房】在保护环境上,现代人能否向古代人学习?孟子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 不可否认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之一 。 如今中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并且呼吁全球重视环境问题 , 保护环境 , 提倡绿色节约 。 其实 , 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观念在古时就已经形成了 。 古人为了治理环境有着怎样的经验 , 又颁布过哪些条令 , 如今给予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也许古人对环境的保护最开始并不是出于长远考虑 , 而是对自然有一颗敬畏之心 。 大家知道 , 在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 , 即为“道” , “道”是道家用来探究自然、社会、生命关系的一种说法 , 自然规律即是道 。 所以中国古代人们认为 , 人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 才能得到天地的庇护 , 生存下来 , 获得保全 。 《庄子》内篇《齐物论》认为万物归根结底是平等的 , 将自然确立为主体 , 并强调了人与自然万物应该和谐统一 , 互利共生 。 这些无疑给我国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带来重要启发 。
本文插图
【【南書房】在保护环境上,现代人能否向古代人学习?孟子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其实 , 古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亦十分强烈 。 《商君书·画策》中记载:“黄帝之世 , 不麛不卵” 。 意思就是说 , 在黄帝那个时代 , 是不允许人们捕猎小的鹿、拾取鸟蛋的 。 鹿是古代重要的狩猎对象 , 被古人成为百兽的象征 , 而卵是鸟禽类繁衍的基础 。 从中体现了早在黄帝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 , 最后自己恐也不能生存下去 。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 , 为梁惠王排忧解难时 , 谈到了使百姓增加的方法 , 其中之一便是在赈灾救民的同时 , 还应注意不能“坐吃山空” 。 孟子提出:不违农时 ,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 材木不可胜用也 。
本文插图
当一个国家食物充足 , 资源丰富时 , 百姓还有谁不愿意投奔过来呢?唐代诗人李商隐 , 为竹笋打抱不平 。 当时达官贵人尝遍了大鱼大肉 , 只想尝尝鲜 , 每年春天就开始打竹笋的主意 , 当时在长安城内 , 这可是一道有名的菜肴 。 李商隐见状 , 提笔写道:“嫩箨香苞初出林 , 於陵论价重如金 。 皇都陆海应无数 , 忍剪凌云一寸心?”——为了解馋而毁掉一片竹林 , 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 , 垃圾入篓、垃圾分类等规定被大多数人不约而同地遵守着 , 但乱丢垃圾的事情仍然屡见不鲜 。 如果在古代你随意丢弃垃圾 ,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本文插图
西周时期 , 朝廷颁布的《伐崇令》中写道:“毋坏屋 , 毋填井 , 毋伐树木 , 毋动六畜 , 有如不令者 , 死无赦 。 ”这在如今看来有点过分严格了 , 但无不体现了朝廷对环境治理和维护的决心之大 。 《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 , 弃灰于道上者断其手 。 ”竟有如此严格的街道法 , 我们可以想象古代的街道上一定十分干净整洁 。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对街道环境相关的条令 。 而子贡得之 , 便告诉老师孔子 , 认为其太过苛刻 , 但孔子却认为这是知治之道 , 便对子贡说如果街上有灰尘 , 灰尘飘扬蒙蔽了路人 , 便会使他们十分生气 , 容易发生矛盾 。 一向主张以“仁”待人的孔子 , 也认为此法令“虽刑之可也” , 说明古人的确十分注重城市清洁卫生啊!《汉书·五行志》中也提到了秦朝对乱丢垃圾的处罚规定——“秦连相坐之法 , 弃灰于道上者黥 。 ”
历史迈入唐朝以后 , 国家对生活垃圾的管理制度就更加完善了 , 《唐律疏议》中规定:“具有穿穴垣墙 , 以出污秽之物于街巷 , 杖六十 。 主司不禁 , 与同罪 。 ”为了治理环境 , 各朝不惜颁布重典酷刑 , 该行为虽未必可取 , 但古人的环保理念之强 , 却值得我们学习 。
推荐阅读
- 乘车■打造最干净公交乘车环境 青岛公交市南巴士志愿者在行动
- 【FashionGuruTB】Bottega Veneta推出全新配色经典编织皮革 AirPods 保护套
- 「整点鲜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的生物,世界仅存一棵就在中国
- 期货■武大金融系教授再次发声:全世界都是T+0,为何只有中国股市是T+1?这是在保护散户还是坑散户?
- 「牛泉」牛泉镇持续开展残垣断壁整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城区】泊头市人民检察院党员志愿者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维护城区环境卫生
- #海洋#威海市文登区海洋环境监测站圆满完成冬季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
- 「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检察监督在发力
- 「双创」贵溪各单位整治环境卫生助力“双创”
- ##任建新检查指导市政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