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记者」《何以为家》:揭开生活的面纱,看到的是深不见底的黑洞


电影《何以为家》是一部由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儿童成长家庭剧 , 上映于2019年4月29日 , 电影一上映就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 票房也达到了15.1亿的斐然成绩 , 在豆瓣评分也是高达9分以上 , 这部电影也赚足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
「国民记者」《何以为家》:揭开生活的面纱,看到的是深不见底的黑洞
本文插图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黎巴嫩难民小男孩赞恩的故事 , 他的童年非常凄惨 , 从小就被父母派出去打零工挣钱养家 , 不能上学 , 也没有自由 , 一家七口挤在一个破烂的小屋里 。
因为父母把刚有生育能力的妹妹萨哈卖给了阿萨德做媳妇 , 妹妹因为难产去世 , 赞恩用刀捅了阿萨德 , 替妹妹报仇 , 从而被捕入狱 。 在狱中 , 他通过电视 , 起诉自己的父母 , 原因是他们生了他 。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 , 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只有12岁大的孩子所经历的辛酸和悲凉 , 这不仅仅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 更是对父母无知和不负责任的愤慨 。
生了我们 , 却不养我们 , 把我们当奴隶一样对待 , 把刚有生育能力的女儿变卖给别的男人当媳妇 , 让刚过12岁的孩子承担起养家糊口和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 父母不是酗酒就是抽烟 , 对孩子不是辱骂就是暴打 。
当父母面对法官的时候 , 除了委屈和无奈 , 也找不出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 把女儿卖给别人 , 也只是为了让女儿过得好 , 能有床睡 , 减轻生活的负担 , 结果却是害了女儿丢了性命 。 对于自己的孩子犯罪 , 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 孩子小 , 不懂事 , 只是犯浑 。 可见赞恩的父母也是生活的苦难人 , 没有受到过知识的培育 , 更没有得到上帝的怜悯 , 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 也不懂得要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 。
他们在法庭上诉说着自己的无奈 , 说没有人可以批判他们 , 他们也是从这样的生活中经历过来的 , 听着让人心酸和同情 , 可是他们还是一味地生孩子 , 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 。
现实生活中 , 也许还有很多像赞恩父母那样的人 , 像他们一样遭受着苦难的人 , 觉得生孩子是唯一的希望 , 靠着孩子来支撑生活 , 当免费劳动力 , 小时候苦点 , 长大就好了 。 越穷的家庭 , 孩子越多 , 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好 。 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悉心地栽培 , 生活不仅苦难 , 也很容易误入歧途 。
接下来 , 本文将会结合影片 , 从“叙事手法、主题呈现、情感表达”三个方面 , 来分析影片带给我们的人生启发和思考 , 通过影片中主人公赞恩的童年经历 , 给我们带来的感悟和现实意义 。
「国民记者」《何以为家》:揭开生活的面纱,看到的是深不见底的黑洞
本文插图

一、叙事手法:通过倒叙的手法 , 引发观众的好奇 , 推动剧情发展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是 , 赞恩被法官检查乳牙 , 确定年龄 , 在狱中起诉自己父母 , 在法庭上的情形 , 起诉父母的原因是 , 父母生了他 。
这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 增强故事情节的生动性 , 使故事情节产生悬念 , 更能够引人入胜 , 同时也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性 。 为故事的来龙去脉做了一个铺垫 , 先声夺人 , 让观众有一个最初的印象 , 为人物塑造形象 。
从这个影片开头 , 我们可以想到 , 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会入狱?他犯了什么罪?遭受了什么样的经历 , 要起诉自己的父母?这些问题都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 给我们了解下去的欲望 , 同时又对小男孩表示深切的同情 。 通过赞恩对父母的控诉 , 展开父母对他们兄妹生活的无能为力以及赞恩的悲惨经历 。
影片中的人物除了赞恩的律师 , 其他都是非专业的演员 , 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群众 , 从他们的神情、生活环境、一起玩耍的伙伴等等一切跟他们有关的东西 , 通过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 , 给观众呈现出了生活给他们的压力和重担 , 以及看不到希望之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