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大河专访 | 为砚而痴狂!一位济源天坛砚老艺人半个世纪的坚守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崔峰


“天坛砚作为代表济源的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不仅河南是唯一 , 即使在全国范围也为数不多 , 因此 , 要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瑰宝来重视传承、弘扬、发展” 。 4月12日 , 在济源市北孙村的“张书碧盘谷砚工作室” , 今年68岁的河南省盘谷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济源市盘谷砚博物馆馆长张书碧在接受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 。
『天坛』大河专访 | 为砚而痴狂!一位济源天坛砚老艺人半个世纪的坚守
文章图片

他表示 , 济源天坛砚作为全国知名产品 ,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把天坛砚文化进行弘扬、传承、保护 , 让天坛砚做得更好 , 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
50余年的信仰和坚守
张书碧 , 1952年8月生 , 济源市北孙村人 , 从19岁开始 , 开始学习天坛砚的制作 , 从艺40余年来 , 一直从事盘谷砚雕、城市雕塑工作 , 先后创作砚雕作品300余种 , 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
走进张书碧设在北孙村祖宅家中的盘谷砚博物馆 , 犹如进入一个天坛砚的艺术世界 。 《黄河神龙巨砚》、《愚公移山砚》、《杏林甘露砚》等近500余方石砚 , 做工精美 , 形态各异 , 让400平方的博物馆展厅显得拥挤而又神秘 。
『天坛』大河专访 | 为砚而痴狂!一位济源天坛砚老艺人半个世纪的坚守
文章图片

“由于济源天坛砚在建国后最早恢复的原因 , 南阳的黄石砚、三门峡虢石砚等砚种的恢复、生产和挖掘 , 都与济源制砚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有联系 。 ”如今 , 虽已年近七旬 , 他更多应邀走进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 , 通过高校平台 , 进一步的宣传济源历史文化 , 对天坛盘谷砚的砚艺进行弘扬传播 。
“天坛砚最初只是作为书写的文化工具存在 , 当前 ,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和文旅事业的重视 , 尤其是人们对书画艺术的重视 , 这些都将为天坛砚带来好的发展机遇“ , 张书碧乐观的说 , 这是天坛砚有史以来最好的、将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 , 而当前恰恰是繁荣前的坚守阶段 , 只有经过努力和坚持 , 才能够进入繁荣阶段 。
『天坛』大河专访 | 为砚而痴狂!一位济源天坛砚老艺人半个世纪的坚守
文章图片

“砚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符号和标志 , 同时磨墨用砚的过程 , 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过程 , 其‘墨分五彩’的功用 , 是任何文化工具不可替代比拟的 。 现在写字的人多起来 , 用砚的人也会多起来” 。 他乐观的说 。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 我们的砚业也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和天坛砚事业的发展 ,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谈及当前济源天坛砚的现状 , 他说 , 目前济源天坛砚从业者人才济济 , 至少有10余位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还有多名工艺师 。 同时 , 在今年的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活动中 , 已经有9位成就佼佼者进行了申报 。
传统天坛砚发展遭遇困境
和张书碧数年坚持对天坛砚文化弘扬情况有所不同 , 记者了解到 , 受到天坛砚发展困境以及礼品市场的变冷 , 有很多天坛砚艺人为了维持生计 , 放弃了自己的“独门绝技” , 转而打工或做其他生意 。
『天坛』大河专访 | 为砚而痴狂!一位济源天坛砚老艺人半个世纪的坚守
文章图片

“社会在变化 , 市场也在变化 。 你还是按照过去的思维模式去走 , 肯定是走不通了 。 ”张书碧说 , “天坛砚本来就是书画工具 , 在一段时期 , 它曾经扮演了礼品的角色 , 但那只是砚作为文化用品的部分功能 , 如今 , 它重新回归了研墨写字的本位 , 再次走向市场 , 走向大众 , 也算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