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春天来了,苍山洱海下有一片喜乐之地|纸游记①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春天来了 , 苍山洱海下有一片喜乐之地|纸游记①
新京报@春天来了,苍山洱海下有一片喜乐之地|纸游记①
本文插图

喜洲古镇保存着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 , 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 , 其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 , 这也表明此地曾财力雄厚、文化发达 。
人类学家许烺光曾在抗日战争期间考察过这片世外桃源 。 许烺光在喜洲这个乱世中的天赐宝库中 , 汲取到的灵感和材料书让他写出了两部人类学界的经典名著《祖荫下》和《驱逐捣蛋者》 。 他将这个滇南洱海边的小村镇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样本 。 在许烺光的笔下 , 喜洲又是怎么样的存在?为何喜洲能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样本?
从南诏国到大理国 , 喜洲经历过怎么样的前世今生?喜洲这个喜气洋洋的名字又是如何得来的?为何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如此辉煌灿烂?在明清 , 喜洲商人为何能够崛起?为何作为一个西南地区的偏远村镇 , 喜洲能够在数百年来文风昌盛 , 出了许多进士?在抗战的乱世中 , 喜洲为何能成为一片学术净土?
这篇文章是我们最新推出的“纸游记”栏目的第一期 。 你未曾去过的地方 , 我们写给你看 。 今天 , 作者就带领大家从历史和现实两条线路并行 , 去游览这个美丽的白族古镇 。
撰文|李夏恩
“囍”字可能是最容易的剪纸 。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 , 用剪刀横竖剪上几下儿 , 再展开 , 一个“囍”字便可轻轻托在掌中 , 像一只红色镂空了翅膀的蝴蝶 , 在春日的微风中轻盈地扇动着翅膀 。
此刻 , 它正停在一个扎着粉红头绳的小女孩儿手心里 。 从蝴蝶翅膀上撒落的红色纸屑 , 调皮地在行人的脚下钻来钻去 。 但这个小女孩儿毫不在意 , 还在用剪子修剪着一只新的囍字蝴蝶 。 市声仿佛在她的周围凝固了 , 只剩下墙上悬挂的许多带有民族风情的靛蓝花布 , 在悄悄地挥动着布角 。
新京报@春天来了,苍山洱海下有一片喜乐之地|纸游记①
本文插图

喜洲镇的大门口 , 作者去的时候是多云阴天 , 天色在当地不算最好 。 作者摄影 。
“四方街在那个方向” , 她停下剪刀 , 抬起头 , 用手轻轻一指 , 仿佛瞬间戳破了空气中的宁静 , 欢快的市声重新涌入耳鼓里:穿着汉服的青年男女 , 摆出夸张的姿势嬉笑自拍;花团锦簇的廊亭里 , 老人们热烈地谈着天;青筋暴跳的游客和永远是微笑着的当地商贩 , 为一个蓝染花布的手袋激烈地讨价还价;大汗淋漓的食客正埋头在一碗热气腾腾的耙肉饵丝里;老板把刚出锅的破酥粑粑铲出来的声音刷拉作响 , 油水滋滋的声音把焦香味一起送到饥肠辘辘的旅行者那里 。
对一名初到喜洲的旅行者来说 , 眼前的这幅戏剧般的场景 , 会让人不由得承认古人用“喜”来命名这个地方 , 真是再恰当不过了——目之所及 , 四处皆是洋洋喜气 , 但这喜气却绝非让人头脑嗡嗡作响的嘈杂 , 而是一种让人放松愉悦的欢快 , 让搭了一个多小时巴士的疲惫身体瞬间觉得放松起来 , 颅腔里的那一小坨灰质 , 也被这弥漫在空气中的欢快所感染 , 忙不迭地从记忆库里翻检让人愉悦的歌曲小调儿 , 指挥鼻腔把它哼唱出来 , 一边踏着石板路 , 一边分开那些拦路拍照的汉服男女 , 向着旅社欢快地进发 。
新京报@春天来了,苍山洱海下有一片喜乐之地|纸游记①
本文插图

喜洲镇的郊外 , 通往海舌公园的路上拍摄 。 作者拍摄 。
“无论是步行还是骑马 , 喜洲距滇缅公路仅一天的路程 。 喜洲一面临湖 , 一面靠山 。 山高海拔14000英尺 。 喜洲的平均海拔约6700英尺 。 整个地区以农业为主 , 大米是主食……喜洲是一个农村集镇 , 在大约一千年前的唐朝 , 它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