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网』研究南极植物 我们是认真的 ——访中智联合科考团队成员、兰州大学教授冯虎元( 二 )


科考期间 , 恰逢元宵节 , 完成既定科考任务后 , 他们决定一起包饺子 。 冯虎元以他“丰富”的包饺子经验担任指挥员 , 啤酒瓶、饮料瓶都成了临时擀面杖 , “我们给智利团员讲‘饺子配酒 , 越吃越有’的谚语 , 结果一位小伙子听罢马上跑到写每日菜单的小黑板上 , 写上“Jiao?Zi?AND?Red?Wine=Money(饺子和红酒等于钱)” , 还认真地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菜单!’”
提及这段难忘的南极科考之旅 , 冯虎元更多的感受是有趣和欢乐 , “做科研就像是在养育一个孩子 , 过程中有很多困难、辛苦 , 但是因为热爱 , 每一点小进步都会让你欣喜 , 所以从不会觉得苦!”
这个领域兰大接力研究半个世纪
“西北本来就有很多低温、干旱的环境 , 所以兰大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 。 ”冯虎元表示 , 恶劣环境下的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在兰大早已持续多年 , 此次南极之行是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
事实上 ,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 兰州大学科研工作者们就已经开始关注低温、干燥等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 。
研究严酷、低温环境中的生物 , 从而提出生物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 , 这样的课题 , 大方向可以称为“低温生物学” 。
1951年 ,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陈庆诚教授在兰大开启了寒冷环境下的生物研究 。 上世纪70-90年代 , 经过王勋陵等教授的发展推动 , 兰大逐渐形成“环境生物学”研究方向 , 开始对严酷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机理进行系统研究 。
上世纪末 , 安黎哲教授带领团队展开了涉及天山、青藏高原、祁连山等高山环境的冰缘植物抗冻机理研究 , 并将研究领域从西北的严酷生境扩展到冰川冻土微生物以及极地 , 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和范畴 , 推动了低温生物学的发展 , 奠定了兰州大学在该领域地位 。
2017年 , 兰州大学生态学科出现在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中 , 正式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 为“低温生物学”的研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半个多世纪以来 , 一代代兰大科研工作者接力“行走” , 致力于严酷生境下的各项研究 , 他们希望能够在西北大地上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
【『兰州新闻网』研究南极植物 我们是认真的 ——访中智联合科考团队成员、兰州大学教授冯虎元】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采访人员耿睿图片由兰州大学提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