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鹏飞,货币的本质,债务]货币的历史演进:对货币本质的探讨( 二 )


第四阶段:银行信用货币
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生产大幅增加 , 与之而来的是贸易和借贷的活跃 。 在“金本位”制下 , 政府创造的货币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 。 同时 , 更多的货币意味着政府承担更多的债务 , 战争的频发也使得政府深陷财务问题 。 这为新的货币体系孕育了土壤 , 银行信用货币得以形成 。
如笔者在《你不知道的“银行学”:关于货币与银行的两大误解》(2019-11-05 , 澎湃商学院)一文中所描述 , 现代经济中银行信用货币(即存款货币)为主要货币形式 。 例如 , 在英国 , 银行存款货币(电子货币)占流通货币总量的97% , 而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和硬币仅占3% 。 对比政府信用货币 , 银行信用货币还具有以下优点:1)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 , 直接组织生产活动;2)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相对独立于政府 , 短期内可创造大量货币 , 有效解决了“钱荒”问题 , 进一步释放了货币的天性 。 此阶段的银行信用货币的本质为银行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债务 。 此外 , 由于政府允许个体用银行存款缴税 , 这意味着政府对银行信用货币进行“背书” , 扫清了存款货币流动性的障碍 。
结语
正确理解货币是研究各种金融现象的基础 。 长期以来 , 经典经济学教科书强调对货币职能的研究 , 而忽视对货币本质的探讨 。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分阶段描述货币的演变过程 , 认为虽然不同阶段货币的载体不同 , 但货币作为两部门间债务凭证的实质从未改变 。 货币即信用 , 其体现了债务人和债权人的社会关系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商品货币理论并未深刻地理解货币 。
(作者贾鹏飞为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师)(本文来自****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