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用影像与笔记共同书写连南瑶族


【艺像评说】
作者:阮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在广东摄影创作群体中 , 有不少人在作品中力图做到有思想、有故事、有文化、有切入点 , 从而展现当代岭南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生活画卷 , 这样的尝试是有意义的 。 但在关照各种文化融合的同时 , 厚重感、深层审视、文化修养可能也是这类创作中相对薄弱的 。 而梁厚祥创作的《瑶传:关于连南瑶寨的影像笔记》(以下简称《瑶传》) , 历时14年 , 共计500余幅影像 , 扎实地记录了粤北连南瑶族地区在中国近几十年进步与变化基础之上的生活全像 , 蔚为大观 , 恢宏深挚 , 在丰富我国摄影艺术宝库的同时 , 也将成为中国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甚具价值的组成部分 。
地域抒写与民俗风情
《瑶传》之“传” , 使被叙述地域的一切如花般绽放 , 使地域性、民族性创作蒙上了诗性色彩 。 一个地方 , 一个民族 , 因世人的反复吟咏而带来了许多额外的意义 , 《瑶传》正是用摄影这种艺术方式 , 将连南瑶族的历史与现实幻化为如歌如泣的影像 。 《瑶传》具有明显的民俗文化特性 , 其中的影像作品体现了民俗文化中的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革性、引导服务性等特征与价值 。
摄影集《瑶传》“风雅颂”里的瑶居、瑶歌、瑶族男女、瑶衣、瑶食、瑶俗等约定俗成 , 反映了连南瑶寨人民集体创作、集体享用、集体保存和传承的文化 , 是氏族、部落、村镇、民族及其他人群的集合影像 , 具有民俗集体性特征 。
民俗文化艺术一般具有类型化特征的趋向 , 在照片中 , 我们看到了与其他民俗题材相近的基本情节、表达方式、母题情节 。 粤北少数民族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民俗文化 , 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呈现出彼此相似的性质 , 它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化现象 , 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给予陶炼的结果 , 也是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相对的 。

文化■用影像与笔记共同书写连南瑶族
本文插图

牛角号响彻群山 , 拉开了瑶族“耍歌堂”的序幕 。 梁厚祥摄

文化■用影像与笔记共同书写连南瑶族
本文插图

云雾山中的古瑶寨 。 梁厚祥摄
《瑶传》的田野社会调查 , 像“古老的瑶排”系列 , 充分表达出瑶族民俗文化在时间传衍上的连续性和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 “瑶排选村官”“泥楼村搬迁”“房建丰的三次迁徙”“华丽转身的青年瑶民”……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 , 在时空中传承、扩布和演进 , 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 。
根据环境和对象的不同 , 这一特性呈现强弱隐显不同的影响 。 在“长大的理想”系列里 , “空姐”“医生”“老板”“保安”这些连南瑶寨山村里放飞的稚拙而伟大的理想 , 接通了外部世界 , 直指未来天空 。 《瑶传》体现了对民众集体生活的引导服务作用 ,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学术价值与人文价值
《瑶传》中的影像众多 , 全来自于扎实刻苦的田野调查工作 , 每一幅作品都是严谨的社会学、人类学标本 , 摄影变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科学采集、深度调研 。 摄影作品是一个摄影师内在世界的外化 , 摄影师创作时的出发点、立足点就是一部作品的态度与立场 。 当我们看摄影家的表达方式 , 其实是在看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 《瑶传》在此意义上 , 就不仅仅超越了技术 , 甚至超越了艺术 , 增值了学术含义 , 是一场有声有色的人文礼赞 , 摄影本身成为一种行为艺术 。
“关于连南瑶寨的影像笔记”——这本书的副标题凸显了创作者梁厚祥的初心与原意 , 平实、朴素、扎实的笔记与足迹 , 创作者平视或仰视普通瑶族劳动者的姿态 , 使人不禁对此厚重之作心生好感与信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