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份工作」从境内到境外,上市公司造假怎么越来越胆大了?


作者:胡东辉
瑞幸造假 , 撂倒一批在境外上市的中概股 。 有人说中概股是躺枪 , 但事实证明不是躺枪 , 而是确有内伤 。 瑞幸22亿元造假风波一波未平 , 好未来销售收入造假一波又起 。 爱奇艺也被做空机构指控在2018年上市之前就存在欺诈行为 , 2019年的营收夸大约80至130亿元 , 用户数量夸大约42%-60% 。
与此同时 , 境内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也没有消停 , 创业板公司豫金刚石在发布2019年业绩快报时净利润预计为8040.34万元 , 但4月3日发布公告修正业绩突变为亏损51.51亿元 。 深交所连夜发出关注函 , 中国证监会已对豫金刚石立案调查 。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屡禁不止 , 而且胆子越来越大 , 从境内造假到境外 , 这究竟是怎么了?
降低上市门槛不能杜绝造假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 , 上市公司造假 , 动摇的是证券市场的根基 , 因此境内外证券市场都不能容忍上市公司造假 , 都要严厉打击 。 但是由于公司上市利益巨大 , 因此铤而走险者众 , 上市公司造假屡禁不止 。 境内与境外相比较 , 境内上市门槛高 , 境外上市门槛低 , 但境内违法违规的成本低 , 境外违法违规的成本高 。 即便是按照新《证券法》 , 境内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成本仍然大大低于境外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过去到境外上市的公司不大敢造假 , 因为造假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 , 比较多见的是境内上市公司造假 。
【「人生第一份工作」从境内到境外,上市公司造假怎么越来越胆大了?】不知是不是因为“见多识广”了 , 现在到境外上市的公司造假也开始多了起来 , 造假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 。 说到底还是利益驱动 , 利令智昏 。 过去多少还有一点敬畏之心 , 现在是什么都不怕了 , 造假金额越来越大 , 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亿元 , 令人咋舌 。 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烧钱” , 这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色 。 互联网企业烧钱还是相对容易控制的 , 做实业也烧钱 , 这种商业模式就让人捉摸不透了 。 烧钱还能活得光鲜亮丽 , 除了造假还能有什么办法?

「人生第一份工作」从境内到境外,上市公司造假怎么越来越胆大了?
本文插图

过去有一种说法 , A股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现造假 , 是因为上市门槛太高 , 很多公司上市不够格 , 就造假上市 。 言外之意是 , 上市门槛太高 , 逼良为娼 。 因此有人呼吁A股降低上市门槛 。 现在悖论来了 , 境外上市门槛低 , 应该不用造假了吧?但也一样出现了造假现象 。 A股市场本身也在逐步降低上市门槛 , 但造假也没有停止 。 原因很简单 , 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 , 造假能够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 , 因此降低门槛并不能杜绝造假现象 。
没有外界压力哪有自爆家丑
境外证券市场上市门槛虽低 , 但监管严 , 还有做空机构虎视眈眈 , 因此上市公司想要在境外证券市场蒙混过关并不容易 。 瑞幸上市也就大半年时间 , 很快就被做空机构浑水盯上了 , 连一年都混不过去 。 如果用境内的监管标准来看 , 出现这样的事 , 首先要被追究责任的恐怕是浑水 , 因为浑水做空也是利益驱动 , 是为了自身牟利 。 如果去查查浑水是否在发布做空报告前提前沽空了 , 浑水也不可能很干净 。 所以境内没有浑水这种做空机构的生存空间 , 甚至连新闻媒体的正常舆论监督也会受到很大的干扰 , 常常会被视为抹黑 。 这是境内上市公司造假更为猖獗的主要原因 。
在境外证券市场 , 浑水这类机构的做空行为不仅不会被追究 , 相反成为发现上市公司造假的抓手 。 瑞幸为什么会“自爆”造假22亿元?就是因为浑水发布做空报告后引起了审计机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的警觉 , 立刻加强力量审计 。 瑞幸再也无法掩盖造假事实 , 不得不“自爆”家丑 。 有了瑞幸的前车之鉴 , 好未来也“自爆”内部财务造假 。 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好未来审计通不过 , 只好主动坦白 。 这也就是说 , 审计机构在其中起到了看门人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