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私募基金有“雷区”,你“扫雷”了吗?( 二 )


“扫雷”之三:
登记备案≠安全保障

「」投资私募基金有“雷区”,你“扫雷”了吗?
本文插图

私募基金的备案登记分为基金管理人申请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登记 。 《证券投资基金法》和《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任私募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向基金行业协会履行登记手续 , 报送基本情况 。 私募基金募集完毕后需要由私募基金管理人向基金业协会报送资料进行备案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登记备案并不意味着基金业协会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能力和持续合规情况的认可 , 也不意味着由基金业协会负责保证基金财产的安全 , 投资风险仍然由投资者自担 。 但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角度讲 , 如果不履行私募基金登记备案义务则可能会面临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 , 并且为双罚制 , 即相关责任人员也会受到处罚 , 此外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
“扫雷”之四:
保本保收益=违规套路

「」投资私募基金有“雷区”,你“扫雷”了吗?
本文插图

《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 , 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或者保证投资收益 。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 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 。 私募基金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 但“稳赚不赔”的承诺只是违规制造噱头诱惑的套路 , 投资者应提升风险意识 , 避免上当受骗 。 同样 , 私募基金管理人如果做出了违规承诺 , 也会面临行政处罚 。 如果出现针对不特定对象公开宣传、承诺保本保息、无实际投资项目或款项未进行实际投资等情形 , 还可能构成非法集资等刑事犯罪 。
法官提示
一、强化风险意识 。 投资者应合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 理性投资 。 在购买私募产品前 , 应先通过基金业协会官网对管理人及产品进行查询 , 并仔细阅读了解产品介绍及合同条款 , 提升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
二、强化参与意识 。 一旦认购私募产品后 , 投资者就要持续关注产品投资、运作的相关情况 , 主动监督基金管理人 , 要求其按照约定履行如实披露相关信息的义务 。
三、强化证据意识 。 投资者应注意留存和妥善保管购买投资私募产品过程中的相关材料 , 尤其是合同、转账凭证、交易明细、收条收据等核心证据 。
四、强化维权意识 。 如果发现所投产品涉嫌违法违规 , 应及时保存相关证据 , 并向证监会、基金业协会或公安机关反映;发生纠纷时 , 应通过诉讼、仲裁等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
来源:京法网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