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网』重庆垫江宝鼎山现存遗迹:历经沧桑 风骨犹存



『视界网』重庆垫江宝鼎山现存遗迹:历经沧桑 风骨犹存
本文插图

八角亭 。 唐艳摄

『视界网』重庆垫江宝鼎山现存遗迹:历经沧桑 风骨犹存
本文插图

晨曦中的双面麒麟石雕 。 唐艳摄
宝鼎山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 ,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 , 最早追溯至梁武帝时期 , 宝鼎山上就出现了建筑物 , 成了旅游胜地 。 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石刻、古建筑、古墓等历史遗迹 , 有的至今仍然存在 , 有的只能在历史记载中才能觅得踪迹 。
在宝鼎山封顶石崖的制高点上 , 有一座八边形的观景凉亭 , 名八角亭 , 是观云海赏日出的绝佳位置 。 亭旁立有一块双面麒麟石雕 , 一面无鳞 , 一面有鳞 , 为一雌一雄 。 上有横联 , 一面已完全看不清 , 另一面能模糊认出“普贤盛景”四个字 。 据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断代 , 为北宋以前的石刻 。
根据清《垫江县志》记载 , 崇祯八年 , 知县杨先声(崇祯八年任云南大理举人)、教谕高在伦、训导熊嗣昌、典史陈龙辅、主薄沈琦、驿丞鲍可相及乡贤李默、李然等姓名被刻在了宝鼎山的一口大钟上 。 可以推断 , 早在崇祯年间宝鼎山上就存在着一口大钟 , 只是由于年代久远 , 后来已经不知去向 。 如今登上八角亭可见亭子正中央悬挂着一口大型铁钟 , 是10年前人们根据仿古打造的 , 由于风雨侵蚀 , 钟上锈迹斑斑 , 但上面刻着的祥龙腾云纹和当时的捐赠出资人名单依然清晰可辨 。
沿着通往八角亭的石阶向下走 , 一灰瓦红墙的古建筑巍然屹立 , 建筑风格对称稳重、古朴大气 , 内由多根石柱支撑 , 石柱高低不一 , 最高的十多米 , 高大庄严 。 其门前的石坎上 , 刻有“宝鼎”二字 , 为民国年间殷先庚(光绪二十九年举人)所题 。 据考证 , 此古建筑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50年)时期 , 距今已有1500左右的历史 。 奠定了宝鼎山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 。
在宝鼎山腰西坡 , 距离八角亭约150米左右的位置 , 有一座塔墓 , 高约7米 , 下大上小顶尖 , 为八面体形状 , 基座的八个面上均有精致浮雕 。 中间有三层翘檐 , 塔身还有“遗履”“俨然”“师诞匍匐于康熙四十八年腊月望四”等字 。 塔下是一直径和高均为1米的墓室 , 有两扇石门关住墓室 , 门前有两把石锁 。 石门两边还有浮雕石屏风、石柱、塔联等 。 塔前是一半圆形石铺的拜台 。 整个建筑十分精美 , 是我县挂牌保护的文物 , 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 。
沿宝鼎山山脊向北 , 距离主峰约1公里处 , 有一座遗址——南京堂 。 据《忠县志》记载 , 南经堂为明朝天启年间 , 由南京六合的融凡及浙江山阴的定空所修建 ,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
“综合考证历史记载后 , 南京堂到了清朝就被称作断雪禅林了 。 ”志愿者陈文权说 , 据他十多年来对宝鼎山文化的观察和研究 , 他发现“断雪禅林”的名称非常形象 。 宝鼎山脉基本呈南、北走向 , 西坡是冷空气和降雪的迎风坡 。 多数年份冬季降雪较小 , 雪只积于山脉的西坡 , 而东坡无雪 , 雪在此止步 , 故名“断雪” 。
据清《垫江县志》记载 , 康熙甲子科举人涂珪(字月潭)在康熙年间曾著《募修南京堂接引殿引》 , 并被刻立在断雪禅林 。 现石刻已不再 , 但石刻全文在清朝《垫江县志》有记载 。 据考证:涂珪 , 字月潭 , (康熙甲子年即1684年 , 即康熙二十三年) 。 生平重名节 , 尚信义 , 不习事故 , 不事家人生产 , 沉酣载籍 , 多著作 , 仕至马湖府教授 。 曾出版《涂月潭诗集》 , 为清朝垫江文人之偶像 。
【『视界网』重庆垫江宝鼎山现存遗迹:历经沧桑 风骨犹存】南经堂附近还有几座古墓及碾米场等古迹遗址 , 碾米场做工非常精致 , 如同放大版的农村石磨 , 周围有栏边 , 内有扇形齿槽 。 沿着山脊在往北约4公里 , 还有一座古建筑遗址及古墓 。 古墓造型别致 , 年代久远 , 由于墓碑倒伏 , 看不到碑文 , 修建年代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