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朱德凭什么排在十大元首之首?这才是最大真相( 二 )


在商量下一步行动方针的会议上 , 少数同志觉得主力都在潮汕散掉了 , 三河坝这点力量也难以保存 , 提出散伙 。 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队伍 。 他提出隐蔽北上 , 穿山西进 , 去湘南 。
这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 。 没有基本队伍、说话没人听、不过把他作为一个老同志尊重的朱德 , 接过了这个很多人已不抱希望的摊子 。 他通过异乎寻常的执着和坚定 , 为这支困境和混乱中的队伍指明了出路 。
茫然四顾的人们 , 听从了他的话 。
10月16日 , 队伍走到福建武平 , 还有2500人;17日击退追敌 , 便剩下1500多人了 。 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的隘口 , 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缘而上 , 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 。 粟裕回忆说:“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 , 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 , 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 , 手里掂着驳壳枪 , 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 ”
但局面不会因一两场战斗而改变 。 情况仍在继续下滑 , 谷底在赣南安远的天心圩 。
当时已近冬天 , 官兵仍然穿着单衣 , 有的甚至还穿着南昌起义时的短裤 , 打着赤脚 , 连草鞋都没有 。 虽然摆脱了追敌 , 部队却常常受到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 , 不得不经常在山谷的小道上穿行 , 在山林中宿营 。
同上级党委的联系没有恢复 , 饥寒交迫 , 疾病流行 。 无处筹措粮食 , 官兵常常饿肚子 。 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 , 伤病员得不到治疗 。 部队的枪支弹药无法补充 , 人也很疲乏 , 战斗力越来越弱 。 杨至诚上将后来回忆当时那支队伍的情况时说:“每个人都考虑着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 , 到处都是敌人 , 我们这一支孤军 , 一无给养 , 二无援兵 , 应当怎样办?该走到哪里去?”
走到江西安远的天心圩 , 从师、团级主官开始 , 各级干部纷纷离队 。 一些高级领导干部 , 有的先辞后别 , 有的不辞而别 。 1927年12月22日 , 七十五团团长张启图在上海向中央写了一份《关于七十五团在南昌暴动中斗争经过报告》 , 描述部队到达天心圩的状况时说:“师长、团长均皆逃走 , 各营、连长亦多离开 。 ”
南昌起义军在部队中除各级军事主官外 , 军、师两级设有党代表 , 团、营、连三级设有政治指导员 。 这一健全的军政领导体制到1927年10月底在江西安远天心圩最后崩溃 。 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走得只剩下朱德一人 , 政工领导干部则走得一个不剩 。 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七十四团参谋长王尔琢 , 政工干部只剩下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陈毅 。
『朱德』朱德凭什么排在十大元首之首?这才是最大真相
文章图片

团以上干部全部加起来 , 仅剩朱德、王尔琢、陈毅三人 。
领导干部如此 , 下面更难控制 。 营长、连长们结着伙走 , 还有的把自己的部队拉走 , 带一个排、一个连公开离队 。 剩下来的便要求分散活动 。 林彪带着几个黄埔四期毕业的连长找陈毅 , 说:现在部队不行了 , 一碰就垮 。 与其等部队垮了当俘虏 , 不如现在穿便衣 , 到上海另外去搞 。
后来人们把这段话作为林彪在关键时刻对革命动摇、想当逃兵的证据 , 那是言之过重了 。 在当时那种局面下 , 地位比林彪高且不打招呼就脱离队伍的人比比皆是 。 很多走掉的人都如林彪所想 , 不是去上海便是去香港“另外去搞”的 。 若说都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也许太重 , 但起码对这支形将溃散的武装能有多大作为不抱信心 。
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势 。 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火种 , 有立即熄灭的可能 。
关键时刻 , 站出来的是朱德 。
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 , 朱德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 , 大革命是失败了 , 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 。 同志们 , 要革命的跟我走 , 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 , 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 。 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 , 是黑暗的 , 但黑暗是暂时的 。 到了1917年 , 革命终于成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