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逼得曹操割须弃袍的马超,为何没能守住关中,最终投奔刘备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 马超为报父弟被杀之仇 , 与曹操爆发了激战 。 交战中 , 马超神威盖世 , 逼得曹操割须弃袍 , 方才逃脱 。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 马超在潼关之战中失利 , 迫于无奈 , 只得依附张鲁 。 第二年 , 身陷困境的他投靠了刘备 。
由一方诸侯到二易其主 , “锦马超”高开低走 ,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聚众反曹实力不俗
马超(176年—222年) , 字孟起 , 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 , 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 , 时任卫尉马腾的长子 。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 在曹操的拉拢下 , 马腾及其两个儿子马休和马铁皆入朝封官 。 唯独马超屯踞“三辅” 。

#刘备#逼得曹操割须弃袍的马超,为何没能守住关中,最终投奔刘备
本文插图

上图_ 马超(176年-222年) , 字孟起
马超所处的“三辅” , 位于关中平原核心地区 。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西都赋》中赞叹:“汉之西都 , 在于雍州 , 实曰长安 。 左据函谷、二崤之阻 , 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 右界褒斜、陇首之险 , 带以洪河、泾、渭之川 。 众流之隈 , 汧涌其西 。 华实之毛 , 则九州之上腴焉 。 防御之阻 , 则天地之隩区焉 。 ”说明关中平原不仅有群山拱卫 , 还有泾渭滋养 , 不失为进退有度的立国之本 。
不仅如此 , 关中平原的经济同样发达 。 春秋时期 ,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 , 气候湿润 , 人们进行了早期的农业开发 。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 , 当地的农业水平迅速提升 , 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汉初 , 刘邦的重要谋士娄敬曾坦言:“因秦之故 , 资甚美膏腴之地 , 此所谓天府者也 。 ”看来“天府”之称并非巴蜀独有 , 汉初的关中平原富庶可见一斑 。

#刘备#逼得曹操割须弃袍的马超,为何没能守住关中,最终投奔刘备
本文插图

上图_ 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分区图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 , 曹军师出河东 , 计划取道关中 , 进攻汉中 。 关中军阀人人自危 , 惶恐不安 。 马超认为曹操试图假途灭虢 , 决心起兵反曹 。 诸多军阀纷纷拥护 , 誓与曹军一较高下 。 他们推举韩遂为都督 , “其众十万 , 同据河、潼 , 建列营陈” 。 马超的起兵 , 标志着与曹操的关系彻底破裂 。
细数马超的基本盘 , 会发现他占据了地利以及人和的优势 。 关中平原号称“被山带河 , 四塞以为固” , 又有黄河天险 , 马超明显占有地理优势 。 曹军压境 , 导致关中军阀产生了抱团取暖的心理 , 马超顺利掌握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 , 从而有了对抗曹军的资本 。

#刘备#逼得曹操割须弃袍的马超,为何没能守住关中,最终投奔刘备
本文插图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夜渡黄河关中失守
曹操灵活的战术化解了马超的优势 。 曹军若要有所进展 , 必须削弱对方的地利 。 曹操发现进攻潼关难度较大 , 便和徐晃、朱灵率4000人马夜渡蒲阪津 , 一举突破关中联军的防线 , 黄河不再是马超的战略屏障 。
面对孤军深入的曹军 , 关中联军内部产生了两种意见 。 一派以马超为首的“缓战派” , 他主张据守渭河南岸 , 曹军冒进 , “不过二十日 , 河东谷尽 , 彼必走矣” 。 另一派以韩遂为首的“速战派” , 计划对曹军半渡而击 , 一战取胜 。

#刘备#逼得曹操割须弃袍的马超,为何没能守住关中,最终投奔刘备
本文插图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其实 , 曹操率领的是百战精兵 , 战力甩出关中联军好几条街 , 从战术上看 , 马超的建议可以避其锋芒 , 疲敌待机 , 曹操听闻之后 , 感叹:“马儿不死 , 吾无葬地也 。 ”然而关中联军意欲速战速决 , 采取了韩遂的建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