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书局】“正阳书局”是京味儿书店,店名既地道又大气,背后有何故事?
喜欢读书的人与书 , 犹如鱼和水 , 是须臾不可分开的 。 或者说 , 读书人只要有了书 , 就会如鱼得水 , 自由自在地遨游在书的海洋之中 。
作者:朱祖希
文章图片
【【正阳书局】“正阳书局”是京味儿书店,店名既地道又大气,背后有何故事?】但是 , 我爱书、读书的习惯 , 在很大程度上是在1955年考入北大地质地理系之后养成的 。 因为就是在开学的那一天 , 我们的系主任侯仁之先生在致新同学的欢迎词中特别强调:我们地质地理系的学生首先要听好课、做好笔记 。 然后 , 一定要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里去读好老师在课堂中指定的参考书 , 并随时做好读书卡片——摘录参考书中的有关内容 , 并注明著作者的姓名、论文名、出版者、出版年月和页码 。 只有这样 , 经过长年积累 , 我们的知识才会渐渐地丰满起来 。
但是 , 当时的我却是一个享受人民助学金——每月12.5元伙食费、2元生活补贴的穷学生 , 显然是没有能力去购买课外图书资料的 。 因此 , 逛旧书店就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当时 , 在东安市场的旧书摊、西单商场的旧书摊、琉璃厂的旧书店 , 还有前门大街、东四隆福寺、灯市口、新街口等地方的旧书店都是我经常前往的地方 。 因为 , 在这些地方会有廉价的、我需要的有关北京的旧书资料 。 到后来 ,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 。 数十年来 , 我一如既往 , 一直坚持到现在 。
前些年 , 我听说在前门外廊房二条有一家专营北京图书资料的铺子 , 我便寻觅而去了 。
廊房二条原是明永乐初年迁都北平后 , 为繁荣都城经济而修筑的排房 , 也称“廊房” 。 当时的前门外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廊房四条”(清时改为大栅栏) 。 本来就不宽敞的胡同 , 加之年深日久 , 很有点“老态龙钟”的样儿了 。 门脸不大的旧书店却起了个挺大气的名字“正阳书局” 。 店里的架子上堆满了有关北京的各种图书、杂志等 , 还有一些北京的老物件也掺杂其间 , 显得很有一点臃肿 。 但是 , 当我见到了店老板时 , 却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一米八几的个头儿 , 站在那儿显得那么挺拔 , 英气勃发 。
我们俩略略寒暄之后 , 便直奔“主题” 。 老板姓崔 , 单名一个“勇”字 。 大学毕业后 , 出于对老北京的热爱 , 竟然开起了一家以买卖北京图书资料为主的书店 。 书店在廊房二条 , 与前门城楼近在咫尺 , 便取了个既地道又大气的店名“正阳书局”……听着、听着 , 我被眼前这小伙子感动了——这不正是我所欣赏的热爱北京的青年人吗?
随着首都功能在人们心中的日益明确和“书香西城”的深入人心 , 在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 , 正阳书局从前门外的廊房二条迁到了位于西四经过腾退、修缮的国家级文保单位——万松老人塔小院 , 成为西城区的“读书空间”之一 。
“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 , 乃是金、元之际北方禅宗曹洞宗匠 。 他少年出家 , 受具足戒之后 , 便四方参学 , 名满天下 。 之后又受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召 , 前往万寿寺任住持 。 晚年退居“从容庵” , 著书修道 。 “万松老人塔”是他圆寂后的墓塔 。 正阳书局迁此 , 既为百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 , 也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
为了表示我对迁居后的正阳书局的一点支持 , 我先后数次把自己收藏的一部分有关北京的图书抱着奉送给崔老板 , 有时看到报纸上有报道正阳书局的文章 , 我也会给留作纪念 。 当然 , 我也会从这里不时地借书阅读 。 随着书店的壮大和良好的经营管理 , 正阳书局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亦与日俱增 。 我便带点开玩笑地把“小崔”称之为“崔局”了 。
推荐阅读
- 『法制』捡到钱包起贪心,正阳警方神速破案……
- [82]城阳区正阳路派出所户籍民警上门为82岁老人办证 获群众赞扬
- #生猪#稳产扩能正发力——从养猪大县正阳看河南省生猪生产
- 投资■正阳县:今年首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 『桃树』以为出于爱花目的不算偷 正阳这五人偷桃树被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