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并非妄自菲薄
我们手里的这套书《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一套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故事合集 , 完全源于口头传承 。 可以想象的是 , 书里面的这些故事 , 有一些已经传承了千百年 , 甚至更久 , 说它们是“讲了一百万次的故事”一点也不夸张 , 而与此同时 , 这些故事被写定为现在这个样子 , 则只是一段“刚刚发生的历史” , 离我们最近的一部分文本 , 甚至只有不到40年的时光 。 这些书曾经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出版过 , 它们唯一的相通之处就在于 , 它们都出自那些“寻找故事的人”之手 , 它们被记录下来的目的 , 就是为了提醒人们 , 不要遗忘 , 而这正是故事传播的动力所在 。
作者:涂涂
文章图片
说起“寻找故事的人” , 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格林兄弟 , 《格林童话》也已经成了200年来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故事集 。 但其实 , “寻找故事”是持续了一个时代的主题 , 和格林兄弟同时或稍晚 ,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 , 做了相同的工作:阿斯比约恩森在挪威 , 卡瓦利乌斯在瑞典 , 阿法纳西耶夫在俄罗斯 , 之后柳田国男和关敬吾在日本 ,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 , 劳尔·洛伊奈在芬兰 , 林兰和董均伦在中国 , 他们搜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故事 , 去芜存菁 , 最终给故事一个方便传播的确定文本 。 有意思的是 , 人们最初“寻找故事” , 是希望通过故事去确定一种身份认同 , 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人 , 但当我们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事放在一起的时候 , 会惊讶地发现有些故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 是的 , 故事可以依附于任何强有力的外部元素 , 但也可以很轻易地脱离开它们——有时候 , 两个故事的外壳、人物、背景和语言完全不一样 , 但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那是同一个故事 。 很显然 , 故事在告诉我们 , 在民族、地域这些元素之外 , “人”其实是所有更基本的一种共同身份 。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认知 , 我们想要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事收集在一起 , 并冠以“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这一主题 , 强调故事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需要我们再次去激活它 。 激活一个故事的方法很简单 , 就是把它讲出来 。 当一个地方的故事被另一个地方的人讲述出来的时候 , 新的可能性就出现了 。 比如中国孩子几乎都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 但是 , 给孩子读读非洲的故事吧 , 邀请他一起想象 , 一个瞎子拿着个烟斗 , 一边哭诉一边捅着天空的倒霉样子 , 在盘古的英雄气概之外 , 让我们的世界源于误解、滑稽和冒犯 , 不也挺好的吗?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重要的主题 , 但《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这套书 , 确确实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 这并非妄自菲薄 , 事实上 , 现在这套书 , 收录了很多经典文本 , 比如“挪威卷”的原本是阿斯比约恩森的《挪威童话》 ,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从挪威语翻译 , 接近完整的译本;比如“俄罗斯卷”的原本是阿法纳西耶夫的《俄罗斯童话》 , 这是俄罗斯文学名著 , 包括托尔斯泰在内的大量俄罗斯作家 , 都曾经受到这本童话集的影响;比如非洲卷 , 不但编译了大量文献 , 编译者董天琦先生还在刚果记录下来五十多个口传故事 , 这可是第一手的活生生的故事……以上这些 , 都是这套书的重要特点 , 但它的不足也很明显 。 首先就是完整性不够 , 意大利、西班牙、日本、东南亚、阿拉伯的故事等 , 没有能够收入 , 第二是编译作品多了一些 , 当然 , 编译者刘锡诚、马昌仪、曹乃云、董天琦等诸位先生 , 都堪称故事大家 , 也代表了故事这个领域的编译水准 , 但从文献角度出发 , 不同国家的故事 , 还是本国学者和作家的编辑版本 , 来得更加可靠 。
【「故事」《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并非妄自菲薄】
推荐阅读
- 美股全线大涨!瑞德西韦给美国带来一个“战斗机会”?
- 删掉最后一句话
- 这里是皇家行宫,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规划方案诞生地!︱云游春光的正确打开方式!
- 线上:50岁的刘若英开线上免费演唱会:你认真唱歌的样子 真的不像一个家庭主妇
- 如何在人群中一眼认出“日本男人”?
- 『队员』一个是无锡援鄂医疗队员一个是基层民警 相爱八年的他们结婚啦
- Lady Gaga公开力挺世卫总干事谭德塞:“你真的是一个超级明星”
- 「」一个10岁小朋友眼中的家庭战“疫”故事
- 一个10岁小朋友眼中的家庭战“疫”故事
- 被天猫总裁夫人警告别插足婚姻,网红张大奕才不是没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