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国粹“接地气”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玉渊杂谭
杨 仑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 从徽班进京算起 , 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都曾深受人们喜爱 , 却又在时代的浪潮中陷入低谷 。 近日 , 一部以京剧为主题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却出人意料地博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 , 重新掀起了京剧带来的文化热潮 。
如今在电视剧市场 , 如何在原汁原味保留几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和精华的基础上 , 以更适合现代人视角的方式呈现出来 , 一直是以国粹文化为底色的影视剧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 虽然不少电视剧中喜爱融入戏曲元素 , 但影视圈很少有人敢碰戏曲题材剧 。 资深制片人张雅曾直言:“带有京剧元素的电视剧有文化内涵 , 但真的拍一遍梨园行的大剧特别难 , 因为是国粹 , 博大精深 。 ”
以传播学的视角看待 , 戏曲的兴衰与媒体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 。 早在百余年前 , 谭鑫培就曾利用当时的先进技术拍摄了电影《定军山》 , 80年代的评书风靡全国 , 依赖广播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曾被认为已经衰落的相声 , 则借助网络流媒体的兴起焕发了勃勃生机……
事实证明 , 无论是京剧、地方戏还是语言节目 , 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是条死胡同 。 传播是曲艺获得受众的根本 , 有了更广泛的受众 , 才能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 因此 , 接地气儿、下神坛 , 适应全新的媒体形式 , 利用最新的媒体技术 , 才能走出属于曲艺发展的新天地 。
以戏曲为例 ,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戏曲形成了完整、体系化的文本即表演范式 , 一颦一笑、一腔一板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 这固然是对艺术、作品打磨的极致追求 , 但适应新兴媒体技术与之并不冲突 。
相声也是如此 。 德云社捧红了多位相声演员 , 年轻的观众甚至能整本成套地唱出传统文化韵味浓厚的太平歌词 , 令人感慨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此顽强 , 如此有魅力 。
事实上 , 戏曲曾经是最善于利用媒体技术的艺术形式之一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 刚刚诞生的唱片是彻头彻尾的新生事物 。 面对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播放形式 , 一批京剧名角儿率先“吃螃蟹” , 马连良更是将新编剧目直接录入唱片 , 获得市场反馈后才回到传统舞台表演;梅兰芳则对电影抱有极大的兴趣 , 参演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
由此可见 , 利用新兴媒体技术称得上戏曲的“传统艺能” 。 在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 , 类似的尝试不胜枚举 。 在短视频平台 , 有大批京剧、地方戏青年演员进驻 , 几十秒的精彩唱段、视频直播中的现场表演 ,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 让大批青年观众领略到传统艺术之美 。
文化兴则国运兴 。 文化自信恰恰来自对传统中精神内核的自信 , 而不是良莠不分的敝帚自珍和文化迷信 。 戏曲走下神坛接近了“灶台”;接地气儿的同时也接了“人”气 。 可以说 , 传统戏曲已经开始走上了新的征程 。
(责任编辑: HN666)
推荐阅读
- 【】互动+社交,会成为文化娱乐产品标配吗
- :苹果开始“接地气”,推三千多元手机,国产手机“噩梦”开始了?
- 【俞铭丹】湘潭电机车厂:以人本文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 『科学技术宅六六』苹果开始“接地气”,推三千多元手机,国产手机“噩梦”开始了?
- 『』张扬的视觉肖像 亚文化青年的各色面孔
- 「新京报经济新闻」爱奇艺3千万新成立文化传媒公司 耿晓华为实际控制人
- 抖音■非遗正流行!数十万人抖音直播看非遗,三万多评论为中国文化点赞
- 数字化:走进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畅游3D世界
- 『』消费电子面对进店意愿减弱,需应对在家先试后买文化
-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云平台展文化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