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畅游湿地深呼吸( 二 )


华侨城湿地地处深圳城区腹地 , 是难得的一块滨海红树林湿地 , 曾经是深圳湾海岸线的一部分 , 经过多年精心的保护和管理 , 湿地保持了独特的咸淡水湿地生态特色 。 园区早在2012年就实行“预约进入 , 免费开放” , 严格按照生态承载能力控制入园人数 。 记得多年前采访人员在华侨城湿地第一次观鸟 , 工作人员提前叮嘱我 , 要在隐蔽的环境中悄悄地观鸟 , 切勿打扰它们 。
葛磊告诉采访人员:“严格的保护是湿地开展旅游的前提 。 湿地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脆弱性 , 开发湿地旅游一定要做到对湿地环境的最小干扰 。 要对湿地的游客承载量进行严格测算与限制 , 不以游客量作为衡量湿地旅游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 ”
科普研学应重视
中国已有西溪湿地、东滩湿地、拉鲁湿地、盘锦红海滩湿地、扎龙湿地等多个著名湿地 , 但全国湿地旅游才刚起步 , 需要不断发展创新 。 业内人士指出 , 不能简单地把湿地当成旅游景区、城市公园来建设 。 游客来湿地也不应只是深呼吸 。 湿地旅游要注重科普 , 培养游客的科学素养 。
早在2014年 , 华侨城湿地就成立了深圳首家自然学校 , 市民游客在芦苇沙沙、鸟鸣啾啾的大自然课堂里学习生态知识 , 让环保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 学校携手环保志愿教师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季节研发出包括红树课程、小鸟课堂、小小探险家、零废弃等106个教育方案 , 常年举办湿地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等各类环保教育活动 。
湿地旅游前景广阔 。 湿地资源很宝贵 , 如何把湿地转化为优质的旅游产品?葛磊提出了“湿地+”的建议:以原生态的湿地资源为核心 , 针对精准的旅游客群 , 探索开发不同形式的旅游业态 。 首先 , “湿地+研学” , 发展湿地研学应该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 对青少年而言 , 湿地是他们体验自然教育的绝佳载体 。 中青旅曾和黑龙江开发了“我和小鹤做朋友”的研学品牌 , 围绕丹顶鹤的故乡扎龙湿地 , 开发《湿地教育手册》 , 推出“湿地小达人”夏令营、“亲子湿地体验游”线路等 。 第二 , “湿地+运动” , 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湿地和运动的融合 , 既要探索适合在湿地开展的活动、赛事和运动体验方式 , 又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 加强慢行道、自行车道、休憩场所以及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 , 给游客更舒适的体验 。 第三 , “湿地+养老” , 有巨大的需求空间 。 很多具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最渴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优质的农副产品以及悠闲的生活节奏 , 发展养老旅游 , 能体现湿地生态价值的优越性 。 湿地的周边区域将有机会营造一个生态和生活相融合的康养空间 。 湿地将不只是旅游产品 , 更应成为美好生活的载体之一 。
本报采访人员 赵 珊
【【海外网】畅游湿地深呼吸】《 ****海外版 》( 2020年04月10日第 12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