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知名作家綦江行】龚静染:从一篇小说开始游綦江( 二 )


第二天 , 我们就去了东溪 。 东溪镇位于綦江南部、贵州大娄山脉北端 , 与贵州省习水县接壤 , 由于地理位置的显要 , 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还在此设过丹溪县 。 那一天 , 我们一行人在古镇上走走停停 , 总体印象是古镇尚未大开发 , 仍然比较原始朴素 , 但场头场尾走一圈下来 , 也得半日时间 , 确为渝东南一大镇 。 据说东溪有“三宫八庙” , 但现在可观之处有两个庙观 , 一是南华宫 , 一是万天宫 , 建筑精美 , 均有大戏台 , 且保存完好 。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镇上的庙宫祠堂非常多 , 人烟兴盛 , 乃繁闹之地 。
东溪在抗战时也是西迁重镇 。 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曾迁到此 , 一批国民党党政要员曾汇聚于此 , 留下如陈调元、李济深、龙云、张冀鹏等人身影 , 街上如今仍然留有当年的一些民国建筑 , 凸显出这段历史的卓尔不群 。 到綦江这两天 , 正是我的新书《西迁东还》出版上市之时 , 这本书中讲的就是抗战时期的人物故事 , 而东溪也有这段历史记忆 , 且鲜为人知 , 看来真是值得好好挖掘一番 。 后来又想 , 东溪之所以封存了这段历史 , 跟它的地理实有很大的关系 , 抗战西迁中主要为保存实力 , 以图复兴 , 东溪有纵横通远的地理优势:紧邻长江 , 与渝、川、云、桂、黔相连 , 为水运枢纽之地 , 确实是绝佳的藏身之所 。 接下来我们又沿着东丁河参观 , 过太平桥 , 在承平滩附近看到一块高大的石碑 , 上有“抚我孑遗”四字 , 据说是贺龙与当地川东边防司令曹天泉立下的 , 当年贺龙剿匪借道此地 , 与之为盟 , 此碑算是当地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了 , 却就立在路边荒坡上 , 历史好像可以随处相遇 。 “藏龙卧虎” , 走在路上的时候 , 突然就想到了这个成语 , 这仿佛又佐证了我上面的想法 。
东溪虽为镇 , 但宝贝不少 , 最有意思的是“麻乡约民信局” 。 本来是兴之所游 , 一个小镇上居然可以看到清代的民间邮局 , 确实让人惊奇 , 而这要是说起来也算得是现代物流的鼻祖了 。 “麻乡约民信局”创建于同治六年(1866) , 由当地运输巨头陈洪义创办 , “麻乡约”的得名有些意思 , “湖广填四川”时 , 每年都有人回乡探亲 , 便顺便捎带书信 , 接待操办这些的是当时湖北麻城的乡约(指旧时乡间小吏) , 简称麻乡约 。 陈洪义又是个麻子 , 早年家庭贫寒 , 但为人诚恳 , 靠勤俭发家 。 后来他经营邮驿业务 , 人们就以“麻乡约”呼之 , 他也干脆把字号取成“麻乡约民信局” 。 经过多年发展 , “麻乡约”名声日隆 , 网络遍及川、黔、滇三省 。 不仅如此 , 它还办有跑运输的轿行、货运行 , 承运各种货物 , 甚至还办理国际货运 , 生意做到了滇越、滇缅道上 。 那天 , 我站在“麻乡约民信局”旧址上 , 望着房楣上隐约可见的“当衢向术”四个字 , 不免感慨万千 。
“麻乡约民信局”的兴盛也得益于綦江河运交通的便利 , 蹇子振与陈洪义是同时代人 , 蹇子振的行迹散落于川黔之间 , 当年说不定还靠陈洪义传递过家书呢 。 “麻乡约民信局”是在石达开被杀几年后办起来的 , 战乱已平 , 陈洪义始图发展 , 生意做得风风火火 。 蹇子振的命运也不错 , 他离开綦江后去了成都 , 与贵州同乡、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交好 , 后来被授职在川中大盐场五通桥当盐官 , 一去数年;只有那些白花花的盐通过綦江运到贵州 , 还留着他与綦江小城的一点联系 。 但百年之后 , 这些人和事早已消失一空 , 繁盛与衰落也许只有綦江河才知道 , 这些都是我的小说中不曾写到的 。 而綦江之行 , 仿佛又让我重温了一遍那些被人忘记的历史故事……
【作家简介】
龚静染 , 作家、诗人 , 近年致力于非虚构写作 。 著有诗集《影子》《整个世界慢慢灰暗下来》、散文随笔集《桥滩记》《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河山有灵——岷峨记》、非虚构作品《昨日的边城》《新塘沽往事》、文学合集《我们的小城》、长篇小说《浮华如盐》《纸》等 , 作品集曾多次入选“华文好书”“中国好书”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