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防疫神器”仍受追捧,不能靠消费者辨真伪



「冯海宁」“防疫神器”仍受追捧,不能靠消费者辨真伪
本文插图

近来 , 随着各地陆续复工、部分省市中小学开学 , 随身消毒卡、自测试剂盒等“防疫神器”受到追捧 。 专家表示 , 一些所谓的“防疫神器”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 有的甚至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 采访人员日前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 , 多家企业借疫情宣传产品功效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已被查处 。
新华社3月10日就报道过一批号称可以抵御病毒、预防新冠肺炎的商品在网络和实体店热卖 , 比如消毒卡、银离子消毒喷雾、精油抗病毒等产品 。 这类产品打着“高科技”的旗号 , 专家指出实际效果并不是宣传的那么神奇 。 将近一个月时间过去了 , 此类“防疫神器”今天仍受到追捧 ,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
毫无疑问 , 一些消费者看到媒体报道后 , 会相信专家的说法 , 理性看待“防疫神器” 。 但仍有一些消费者被这类产品的功效宣传所诱惑 。 可见 , 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还需要再深入、再坚持 。 只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坚持科学防疫 , “防疫神器”的市场才会越来越小 , 那些通过违法宣传趁疫发财的商家才能被市场抛弃 。
消毒卡等“防疫神器”实际效果怎么样 , 显然一般消费者难辨真伪 。 只有专家才能揭穿商家忽悠的把戏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媒体与专家形成合力 , 是粉碎虚假宣传、引导理性消费的重要力量 。 同时 , 也需要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对网店、微商的宣传、资质等严格把关 , 因为这类产品主要是通过各类网络平台销售 。
此外 , 防止“防疫神器”趁疫忽悠离不开监管部门 。 一方面是各级监管部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甄别“防疫神器”真伪 , 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消费 。 比如北京市药监局表示 ,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暂未有家用版 , 不要轻信“微商”的虚假宣传 。 这种及时权威的表态对自测试剂盒的夸大宣传是一记耳光 。
另一方面 , 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 发挥杀一儆百之效 。 市场监管总局提供的信息显示 , 天津、吉林、河南等地的某些企业借疫情宣传产品功效 , 又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 构成虚假广告 , 受到了处罚 。 这说明“防疫神器”趁疫忽悠的现象已经引起监管者高度重视 , 部分企业撞到“枪口”上 , 其他企业应吸取教训 。
在笔者看来 , 整治“防疫神器”趁疫作乱 , 既需要各地市场、药监、质检等部门联手行动 , 因为一些“防疫神器”涉及专业问题、职能问题 , 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支持;也需要加强治理针对性 , 比如说媒体报道的随身消毒卡、自测试剂盒等产品 , 其商家宣传与实际功效是否相符 , 就需要有关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
针对涉疫产品虚假宣传 , 我国《广告法》《食品安全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 是惩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武器 。 受到处罚的企业 , 已经领教了法律的厉害 。 而那些至今仍在忽悠公众的“防疫神器” , 商家不要心存侥幸 , 不要为了利益无视法律 ,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
【「冯海宁」“防疫神器”仍受追捧,不能靠消费者辨真伪】疫情也是一块“试金石” 。 部分商家是否遵守商业道德、法律法规 , 网络平台是否对网店或微商履行管理责任 , 各级监管部门是否尽职尽责 , 以及消费者是否具备科学素养 , 各方面都需要从自身角度进行检视 。 只有如此 , 才能为企业复工、学校开学提供“护航” , 以让消费者回归理性 , 降低复工、开学的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