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TB:《杨家将》背后的史实与阴谋( 二 )


事实真是这样吗?我的理解是 , 潘美很清楚王侁是赵光义派到西路军的代理人 , 并且已经洞悉到宋太宗赵光义要想借机除掉异己的意图 , 之所以让王侁拿大 , 是因为他不想触霉头 。
这一切不是没有先兆 。 六年前(公元980年)的雁门大捷后 , 杨业一时风头无二 , 当时就有边关将领羡慕嫉妒恨 , 暗中上书诽谤 。 宋太宗阅毕后 , 什么话都不说 , 封好奏章交给杨业 , 明面上是“信任” , 实际上却是“敲打”——如果真相信 , 直接把诽谤者革职或调离就完事了 。

古籍TB:《杨家将》背后的史实与阴谋
本文插图

宋太宗赵光义是极其厚黑之人 , 自从办掉了哥哥宋太祖赵匡胤之后 , 他压根就没信任过谁 , 生怕别人跟他一样学坏 。 杨业本就是降将 , 而且杨佘(佘太君)两家历来是地方豪强 , 又在边关跟契丹人打了多年交道 , 谁知有没有二心 , 这回借契丹人之手除掉他 , 也算去了一个后患;而且还能捎带拉一下宋朝军民对辽国的仇恨值(毕竟杨无敌在宋朝军民中很有口碑) , 转移一下国内矛盾——北伐失利 , 损兵折将 , 劳民伤财 , 最大的责任人就是赵光义 。
帝王之心莫测 。 潘美未必是赵光义的同谋 , 但于杨业之死却难脱干系 , 替罪羊是当定了 。
为了对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有交代 , 杨业死后 , 宋太宗下诏将潘美连降三级 , 将监军王侁除名流放金州(在今天的陕西安康) 。 就此盖棺定论:王侁犯有主要责任 , 潘美次之 。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知道皇上不是什么好鸟 , 但又不能直接骂娘 , 鉴于王侁的知名度不够 , 只好拿潘美撒气了 。
在评书中 , 潘美被改名叫潘仁美 , 他的女儿是宋太宗的妃子 , 这一背景满足了老百姓对大奸大恶的想象——上面有人 。 杨业死后 , 清官寇准装神弄鬼 , 对潘仁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 并成功迫使其告老怀乡;这还不解恨 , 最后又让杨六郎在黑松林结束了潘仁美的小命 。
痛快吧?痛快!但事实是这样的 。 潘美和宋太宗确有姻亲关系 , 却并非其岳父 , 而是潘美的孙女嫁给了赵光义的儿子(评书里乱点鸳鸯谱是暗讽赵光义“扒灰” , 这是典型的民间损人行为) 。 潘美既没受刑 , 也没遇刺 , 降职一年后就官复原职 , 5年后(公元991年)又被提拔为宰相(同平章事)——宋太宗“姑息养奸”的行为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杨业之死有阴谋 , 老百姓又一次被耍弄了 。
人民群众倍感不爽 , 于是民间艺人继续恶搞、戏谑潘美 。 直到潘仁美的孙子娶了杨家的烧火丫头 , 潘杨两家握手言和 , 这才善罢甘休 。 想想看 , 把只认识“天波府、杨排风”六个字的粗使丫头嫁给仇家的将门虎子 , 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这又是典型的阿Q式报复逻辑 。 在后来的《唐伯虎点秋香》中 , 我们能看到类似的剧情设计 , 不同之处在于伯虎兄娶了仇家的高级丫头 。

古籍TB:《杨家将》背后的史实与阴谋
本文插图

当然 , 评书《杨家将》和史实还有很多出入 , 比如六郎杨延昭其实排行老大 , 六郎这个别名是仇家给起的 , 因为契丹人认为六郎星是他们的克星 , 而杨延昭就是六郎星的人间化身——看来少数民族还是厚道 , 英雄就是英雄!
穆桂英这人倒还是真有 , 也是杨六郎的儿媳妇 , 但她不并姓穆 , 而是复姓慕容(祖上应是鲜卑人);并且她的丈夫是评书中的儿子杨文广(这就有些乱搞了 , 不会是潘家买通了无良民间艺人使的绊子吧) , 而评书中的丈夫杨宗保在正史上则查无此人 。 至于桂英有没有这么厉害 , 咱就不知道了 , 考虑到佘太君出身于将门 , 未定就有这个传承 。
【古籍TB:《杨家将》背后的史实与阴谋】作为一部英雄史诗 , 《杨家将》里添油加醋 , 无中生有 , 搞七捻三的内容很多 , 但对于观者来说 , 是不是史实已经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 从俗一些的角度讲 , 《杨家将》也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绝佳的创意脚本 , 这比现在任何的品牌故事都要来得精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