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南北区域经济天平真的难以平衡吗?这篇文章说透了

文|徐辉余加丽李长风翟健于沛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陈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研究所)等
1回顾世纪历史与近10年现实
自唐朝末年以来 , 中国的经济版图逐步向南方地区倾斜 。 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南方的土地开发带来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 为了均衡南北发展 , 有了大运河(隋唐)、京杭大运河(元明清)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粮油、物产等送往北方城市 。 中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 , 经济版图本应该也是东西向的流域经济 , 但长达2000多公里的大运河却完全破除了封闭的流域经济体系 , 重塑了一个南北向的经济大动脉 , 从而将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牢牢地稳固下来 。 这种格局延续到清朝末年发生了巨变 , 列强入侵下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被迫通商与开埠 , 加速了中国与全球范围工业化浪潮的融合 。
城市@南北区域经济天平真的难以平衡吗?这篇文章说透了
文章图片

此外 , 还有一项重要因素是鸦片战争 , 当然不是指战争本身 , 而是中国南方地区 , 深刻改变了广大农业地区的经济结构 。 在近100多年时间里 , 中国的经济版图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方快速崛起
东北60年黄金的奋进史 , 东北大开发是世界壮举 。 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 东北地区是中国近一千年来第一次大规模开发与经济爆发时期 。 在这黄金60年里的前30年 , 东北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与工业发展 , 快速吸引了山东、华北等地区1500万人口 , 为后来新中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 而从"二五"时期到"三线建设"的20多年里 , 东北在继续保持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势头下 , 又对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输出人才和技术 。 但自从改革开放后沿海工业化后 , 中国的经济版图再一次有了重大调整 。 1978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98% , 到了2018年下降到6.3% , 比例下降了一半多 。
近代天津的崛起 , 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与经济中心 。 天津近代工业 , 始于洋务运动中清朝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 其后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 , 天津的工业化使得京津冀地区从一个封闭的中央王朝京畿重地逐步走向近代开放经济中心 。 民国初至抗战爆发这段时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兴盛期 , 工业方面面粉、火柴、纺织、化学、制革等类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 , 天津已经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 , 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 尤其是工业经济体系的完备程度仅次于上海 。 建于1928年的劝业场是天津最早的一级商业群的发祥地 , 随着天津水陆要冲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 , 更多的华北地区、长城以外地区物资向天津汇聚 。
总体来看 , 这个时期是我国近一千年以来第一次呈现出江海经济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 中国的经济版图南北相对均衡 , 南方以上海、香港-广州两大中心的海港口岸城市分别带动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开放发展;北方则主要以天津为中心形成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地区的轻重工业基地 。
城市@南北区域经济天平真的难以平衡吗?这篇文章说透了
文章图片

1953-1978年间中国的南北经济增长对比图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的东西差距
1978年至20世纪末沿海快速发展 。 我国采取出口导向战略 , 国家宏观开放政策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 五个沿海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和14个对外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基本奠定了沿海工业化与城镇化基础 , 先后建成一批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开发区 。 1998年 , 沿海开放城市的GDP总量占全国的17.74% , 整个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5-90% 。


推荐阅读